Photo by Author, at National History Museum in London,
26th July 2019.
目前遵循的博物館定義
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從2017年就陸續向全球徵集與時俱進的「博物館新定義」提案和建議。目前使用的定義為2007年的版本:
英語原文
“A museum is a non-profit, permanent institution in the service of society and its development, open to the public, which acquires, conserves, researches, communicates and exhibits the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of humanity and its environment for the purposes of education, study and enjoyment.” (ICOM Statutes, 2007)
“A museum is a non-profit, permanent institution in the service of society and its development, open to the public, which acquires, conserves, researches, communicates and exhibits the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of humanity and its environment for the purposes of education, study and enjoyment.” (ICOM Statutes, 2007)
中譯版本
「博物館為一非營利、常設性機構,為了服務社會與促進社會發展,開放給大眾,而從事蒐集、維護、研究、溝通與展示人類的有形與無形文化遺產,以及其環境的場所。」(引用自陳國寧館長《博物館的定義:從21世紀博物館的社會現象反思》,2018)
「博物館為一非營利、常設性機構,為了服務社會與促進社會發展,開放給大眾,而從事蒐集、維護、研究、溝通與展示人類的有形與無形文化遺產,以及其環境的場所。」(引用自陳國寧館長《博物館的定義:從21世紀博物館的社會現象反思》,2018)
最新推出的博物館定義
2019年7月22日ICOM於巴黎執行委員會上釋出的新定義為:
英語原文
“Museums are democratizing,
inclusive, and polyphonic spaces for critical dialogue about the pasts and the
futures.” The new wording stresses the importance of championing human justice,
equality, and the wellbeing of the planet. It also suggests that museums
acknowledge and address the conflicts and challenges of the present, while
“[guaranteeing] equal rights and equal access to heritage for all people.”
(ICOM, 2019)
現在彙集而成的這個新定義版本大大地改變了2007年,甚至是1962年以來的定義-博物館是保存、研究為主的公共非營利機構。新定義緊扣了當前全球社會的困境,著重博物館的包容性、平權與民主化,並提高社群公開、透明的參與度及合理性。
新定義第一句即指出博物館是個正在民主化,且包容過去與未來各種批判聲音的空間,強調擁護人類公義、平等,以及地球福祉的重要性。博物館有責任去承認和解決當今的衝突與挑戰,保障所有人擁有平等的權利,能夠平等地接觸近用文化遺產(文化平權),擴展了目前博物館的服務範疇。如果通過,許多博物館勢必得調整相關規章與政策,甚至是法規條例。
雖然新定義對於許多歐美(應該說 民主國家)館舍不是新議題,許多都已經在執行層面上;但即便是西方博物館,還是有為數不少以藏品為中心,或是財政考量下依舊著重收藏的館舍,而且新定義中使用的措辭,對於不同文化的國家來說,還有諸多待釐清和釋義之處,例如「民主」一詞於共產國家的理解是否與西方國家一致,又加入了「過去」、「現在」和「未來」這種較模糊的時間敘述。
領導委員會制定新ICOM定義的丹麥策展人Jette Sandhal,她是丹麥女性博物館的創始人(The founding
director the Women’s Museum of Denmark),該館首次展覽即與美國藝術家Fred
Wilson的藝術作品合作,主題涉及關注全球愛滋病流行的議題。Sandhal 曾在3月份發布了一段影片,其中她將新定義的「骨幹」進行比較,認為這種「骨幹」可以為博物館機構提供力量,同時保持靈活性。此外,她也表示,如果博物館界不同意新的定義,那麼博物館的對話將會繼續像過去的「20年」一樣(意旨沒有進步)。Sandahl認為現今的博物館並「不會說21世紀的語言」,沒有回應時代當前對「文化民主」的需求。
當然,丹麥博物館在社會議題上是走在時代尖端的領頭羊,認為博物館不能如象牙塔不食人間煙火,必須以人為中心、以觀眾為中心,博物館有社會責任去教育大眾、改變世界,與社會接軌。該國博物館近幾年就曾於博物館內展出街友、毒品等相關議題,讓大眾直接面對一些社會底層的敏感問題。
預計於2019年9月的京都大會上表決
隨著2019年9月ICOM即將在日本京都召開大會,代表2萬家機構的數千名博物館成員們,預計於9月7日的會議上表決是否採納新的博物館定義,決定21世紀博物館的責任方向,以應對當今與未來複雜且經常產生衝突的社會挑戰,期探索博物館更豐富的未來潛力。
反對者提出新定義有意識型態的疑慮
面對相當大的定義調整,博物館協會內外部也激起了洶湧的爭議聲浪,部分認為這可能會影響或排擠了博物館保存文化資產的重要性和資源,顯示出博物館不同的聲音和結構運作,當然這並沒有孰是孰非,畢竟每個館舍都有自己的定位和著重的使命。
只是新定義將可能會衝擊一些博物館既定的身分角色,例如皇家典藏相關的博物館,本身著重皇室藏品研究和歷史,如要將社會重大議題納入其業務範疇,辦理相關主題展覽,對有些單位來說可能是種負擔,也會較為吃力(或不擅長)。這也反映出2001年Appleton於《Museums for “The People?》文章內提出的,博物館如果不以物品為中心,會不會失去專業?會不會流於取悅大眾?會不會影響可信度?時至今日在博物館界仍莫衷一是。
法國巴黎第三大學(Université Sorbonne Nouvelle)的François
Mairesse教授於今年6月辭去了Sandhal領導的委員會的職務,聲稱本次新定義的提案「並沒有反映過去兩年來的討論」。Mairesse認為,對於大多數法國的博物館來說,新定義將很難遵循,即便是世界級的盧浮宮也是。他認為定義應該要簡單且精確,因為太「時下」的價值觀,可能會過於複雜和部分偏離常軌,加上繁複的定義,其各個用詞的解讀也需要再統一釐清,強調新定義應考量各博物館的本位。(François
Mairesse教授受訪時的說明原文:“A
definition is a simple and precise sentence characterising an object, and this
is not a definition but a statement of fashionable values, much too complicated
and partly aberrant.")
他也補充說到,單就將博物館視為「Polyphonic Spaces(複音/多調性/多音的空間)」,就可能有嚴重的分歧。此外,ICOM的宣言通常會被納入國家或國際立法中;但本次的新定義,可能就連法學家也無法直接將這定義複製至法律中訂定(意旨不夠明確且籠統),何況是執行。批評本次定義沒有考慮到博物館的多樣性,僅是一廂情願的強加在博物館上(視博物館們為單一性),這將可能是博物館的災難;如果投票決議打破了一直以來的博物館共識,那麼可能會嚴重削弱博物館。
法國ICOM主席Juliette Raoul-Duval也指出這一份「意識形態」的新宣言:「並未經諮詢就發布,是一個笑話」。 Tribune
de l'art的創始人Didier
Rykner則認為,新定義應強調博物館功能的重要性及其與有形、無形文化遺產的關係,因為這是構成博物館與其他文化機構有所區別的特徵」,譴責新定義恐使博物館產生的「政治調性」。
Hugus de Varine曾任ICOM主管,也是1970年代的新博物館學概念創始人之一,亦表示對於新定義中「意識形態」與「過度膨脹的措辭」感到驚訝,因為這並沒有將博物館與文化中心、圖書館或實驗室做出區分。
部分博物館機構連署希推遲投票
有人認為這場「博物館新定義之爭」可以被解釋為博物館守舊派與年輕世代間的辯論,有利博物館轉向更包容的模式。今年8月12日包括法國、義大利、西班牙、德國、加拿大和俄羅斯在內等24個國家相關機構,以及5個博物館的國際委員會皆提出要求,希延後博物館新定義的表決,以便有時間能提供「新提案及新定義」。
根據Artnet新聞報導,ICOM德國的執行長Klaus
Staubermann表態支持延後投票,他告訴Artnet新聞的記者,他對於新定義被忽略的詞語有特別的關注,因為之前的定義有像:機構(institution)和教育(education)這樣的關鍵詞,但是新版本沒有。他認為這兩個詞的存在對德國的立法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儘管如此,Staubermann表示,贊成延遲投票並不是基於他個人這些對於措辭的隱憂,而是希望能爭取時間來讓全球博物館共同參與,以解決和討論大家對新定義的擔憂。
英國博物館協會(Museums Association)出版的月刊(Museums Journal)其8月22日公布的民調也顯示,226名博物館相關從業受訪者中,有62%認為新定義沒有展現出21世紀博物館的內容,同樣地也表示對該陳述的一些用字措辭感到憂心。
9月7日的ICOM京都大會不僅僅是對「術語」的爭論,而是反映了過去至今博物館能否成為「意識形態的中立空間」,以及-至少自1980年代以來-博物館作為一個討論和激盪想法意見的地方,其從傳統的「寺廟」到民主的「論壇」的轉變。這場辯論將強迫博物館面對和正視其資金來源(特別是有爭議的企業贊助)、對殖民時代藏品的詮釋,以及女性歷史依舊不足的巨大壓力,博物館是否應分擔起社會及環境責任。
台灣及亞太博物館的博物館事業雖沒有歐美發展的悠久,誠如陳國寧館長《博物館的定義:從21世紀博物館的社會現象反思》中所言,基本上多數還是借鑑西方的模式。但對於新定義的內容如要銜接,鑒於各博物館與前輩們積極與國際思潮接軌的努力,加上近年文化資源和歷年執行過的活動和案例(特別是中央補助的案子)多強調在地社群結合(Local
Community)與文化平權,可能不至於有過於窒礙難行的問題。不過,對於少數區域或偏鄉的小館舍(含私人藝文設施)可能在本身定位上,要做到包容社會敏感議題、落實民主化是有一定的難度和門檻,且恐有與社福機構權責釐清的疑慮。
無論如何,ICOM博物館新定義的議題都值得我們觀察接下來的發展,以及留意京都大會的決策走向。
--------------------
ICOM京都大會補充更新:
9月7日ICOM京都大會上針對是否「延後表決博物館新定義」進行了投票,經過了長達4小時的討論後,本次主導「延後表決博物館新定義」的領導國家-法國,贏得了88個國家與地區代表團的支持(全部125個),獲得了70.4%的支持,大會決議延後博物館新定義的表決。
雖然新定義獲得了丹麥、美國和澳洲的認同,不過義大利、西班牙、德國、加拿大、伊朗、以色列、巴西、秘魯和阿根廷等國家則認為,「博物館新定義」是個政治正確和時下潮流的模糊集合體,幾乎沒有任何法律價值。本次會議的爭論仍聚焦於「博物館新定義」的定案過程中,缺乏討論協商、程序的尊重,以及嚴謹的用字遣詞,而非爭論新定義背後的倫理價值。
儘管尚未確定新的投票日期,ICOM主席Suay Aksoy也認同必須再尋求「新定義」,她認為:這不是結束,而是個開始。( “This is not the end, this is the beginning of the process” )
註:如果對博物館定義流變有興趣,建議參閱本文參考資料第二項之陳國寧館長《博物館的定義:從21世紀博物館的社會現象反思》的文章,有十分詳細且豐富的內容。
▼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有粉絲頁囉!不定期放上最新文章和博物館消息,歡迎按讚追蹤
:)
▼本文為根據引用資料翻譯及整理而成,純粹分享知識,不做任何商業用途,歡迎點選英文原文觀看內容。如有錯誤之處,還請不吝指教,謝謝。
1. 原文網址|Creating a
new museum definition – the backbone of ICOM
2. 原文網址|What
exactly is a museum? Icom comes to blows over new definition
The Art Newspaper: https://www.theartnewspaper.com/news/what-exactly-is-a-museum-icom-comes-to-blows-over-new-definition
3. 原文網址| Are Art
Institutions Becoming Too ‘Ideological’? A Debate Breaks Out at 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 Over Politics in the Galleries Artnet
News:
4. 原文網址| Rift
emerges over Icom's proposed museum definition
5. 原文網址| Vote
on Icom's new museum definition postponed
6.ICOM| What is ICOM’s
definition of a museum?
7.陳國寧館長《博物館的定義:從21世紀博物館的社會現象反思》:
8.ICOM| ICOM Kyoto 2019 https://icom-kyoto-2019.org/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