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2019的文章

【博物館見聞 |里爾美術宮】法國的立體模型地圖 Relief Maps

Photo by Author, at Palais des Beaux Arts de Lille in Lille, 24 th August 2019. (地圖說明資訊附上指南針和周圍裝飾,還特別打盞燈給它,耀眼到無法忽視) 立體模型地圖(或稱浮雕地圖),是法國博物館中很特別的一種收藏品。 根據參考資料, 1668 年在路易十四的要求下,法國製作了第一張立體模型地圖,即法國要塞的 3D 地圖,以便讓軍隊和軍事指揮官可以更好地了解城堡和周圍地勢。此後,這些立體模型地圖逐漸成為軍事重要工具,並持續了 2 個多世紀。 Photo by Author, at Palais des Beaux Arts de Lille in Lille, 24 th August 2019. 幾個世紀以來,立體模型地圖一直被使用於景觀和防禦工事上。 15 、 16 世紀時,義大利的工程師已開始使用模型或立體地圖來協助防禦工事的設計,而到了 17 世紀路易十四使其蓬勃發展,並在 18 世紀達到顛峰。一些立體模型地圖在 1815 年由普魯士人帶到德國柏林,不過後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到盟軍轟炸損毀。這些立體模型地圖也因為城堡的防禦工事不再興建,連帶地知道它們精確大小和尺寸的軍事重要性也一起下降,於是 1870 年起停止製作。 這次介紹的里爾立體模型地圖屬於法國城鎮和城堡模型收藏品的一部分,這些地圖如同前述,始於路易十四,一直持續到拿破崙三世。它們自 1743 年在里爾製作完成後,一直與時代動蕩的歷史息息相關,被博物館稱為一部「名副其實的時間機器」。這些立體浮雕地圖記錄了 18 世紀的城市珍貴訊息,也呈現了那個時代下細緻的城市景觀,展現了其自身的獨特魅力。 可惜由於戰亂,許多地圖遭受破壞和損毀,有些地圖上的建築物倒下、丟失,甚至被竊取。本次參觀的里爾美術宮收藏,是館方完成修復後的展出;但由於缺乏一些原始資料,所以只完成和恢復了最重要的 14 張。修復的部分明顯與模型原先的傳統材料作了區別,並形成對比。除了讓觀眾得以判斷哪些為原始部分、哪些為修復之外,也標誌了里爾立體浮雕地圖新的視覺故事篇章。 總之,國王命令工程師打造了這些堡壘或一些法國境外的領土立體模型地圖,不止是鑒於其戰略性功能,也顯示了君

【博物館見聞 |V&A博物館】歐洲皇室的鸚鵡螺杯 The Museums' Stunning Nautilus Cups

到歐洲,總是會被博物館內金碧輝煌和巧奪天工的皇室貴族收藏給震懾,其中不外乎有許多珍奇異寶,這篇要特別來介紹一下「鸚鵡螺杯(容器)」! Photo by Author, at V&A Museum in London, 19 th July 2019. V&A 博物館展示的這兩件鸚鵡螺容器可以說是歐洲對鸚鵡螺杯收藏的狂熱示例,第一個杯子是除去鸚鵡螺殼皮後,露出下層光澤細緻紋路的杯子;第二張圖片為用鸚鵡螺原本外殼直接加工裝飾的器皿。特別要提是第一個的杯子,這類型的鸚鵡螺酒杯都可以在許多博物館和私人收藏中看到。鑒於 17 世紀藝術家和收藏家都認為鸚鵡螺是大自然的傑作之一,因此它經常被精心加工,並賦予珍貴的坐騎(呼應了希臘神話的諸神力量和神祕魅力)。 鸚鵡螺杯顧名思義就是以鸚鵡螺的殼為主,搭配複雜精緻的金屬裝飾和支架而製成的飲酒杯。不過與其說他是一種飲酒器皿,倒不如說是一個藝術品,更有說服力。 鸚鵡螺杯以其珍貴稀有聞名,因此也是歐洲名門貴族爭先收藏的奢華器皿。不同於一般的金銀器,強調的是鸚鵡螺為大自然造物主的傑作, 脫去殼皮露出珍珠層的鸚鵡螺殼,散發 出如金屬和珍珠般的光澤、其黃金比例的美麗螺線(數學的魅力),令許多名門上流醉心;加上螺紋造型據說可於喝酒時藏酒,增加飲酒樂趣,又佐以繁複華麗的工藝造詣,幾乎 可以代表了人類藝術與造物主自然完美的結合,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當時的熱門收藏。 言歸正傳,文藝復興開始到巴洛克時期為西歐探索世界的重要時期,歐洲人對於東方及異國事物興起了極大的迷戀,而生活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神祕海洋生物-鸚鵡螺,就是那耀眼的海洋寶石,其本身的黃金比例是上帝完美的存在,被視為有特殊力量和代表了宇宙的秩序。因此,為了加強這個寶物的珍貴性,金匠們受託為它加上了許多具有保護、支撐性質的裝飾,如金銀銅寶石等,凸顯了整體物件的奢華。 鸚鵡螺杯的吸引力也迷倒了許多藝術家,延伸到了畫作之中,我們可以在許多 17 世紀的歐洲靜物畫中找到鸚鵡螺杯的身影,反映著異國情調和極盡的豪奢。此外,也有研究認為這些貝殼是荷蘭商人於 1609 年起從印度尼西亞(安汶島)進口的,所以當時荷蘭金匠工作和興起可能都和這個杯子有關。當然基於這種樂趣,歐洲還延伸出了其他類似鸚鵡螺類的工藝品,像是:礦物、象牙、鴕鳥蛋、椰子殼

【博物館見聞 |倫敦博物館】英國沒有字典的時代 The Time Without 'Dictionary'

Photo by Author, at Museum of London in London, 13 th July 2019. 逛倫敦博物館( Museum of London )的時候,看到很可愛的小趣聞,特別留了一個篇幅給它~英國的博物館常常使用這種小的解說牌,搭配插畫和簡單生動的小趣聞,放置於兒童視線高度的範圍內,分享一些冷知識或趣事,可以說是非常老少咸宜! 對於我們這種英文不是很好的留學生也很適用。 這張圖標題: How Did You Spell ‘Bread’ In Tudor Time ?      (你知道在都鐸時期的時候怎麼拼寫「麵包」這個字嗎? 答案是: Any way you liked !(只要你喜歡,任何方式都可以!) 根據倫敦博物館的說明,英國都鐸時期(含)(西元 1603 )以前並沒有字典的存在,加上書在工業革命前是非常昂貴的物品,除了稀少以外,還需要手工製作、跟人工撰寫文字和內容,又特別是知識在那時候並不是生活必須品。因此, Bread (麵包)在都鐸時期可以拚寫成 bredde 、 brede 、 breade 等字,全部都是對的喔!正因為沒有標準的存在,只要唸出來音是對的,大家都可以理解你是在說「麵包」。 那第一本英文字典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 根據《牛津英語詞典》(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 OED ),第一本英文字典為 Robert Cawdrey 於 1604 年所出版,一位校長和前英格蘭教會的牧師。 Cawdrey 校長基於早期教科書裡面的單詞表撰寫而成,但這本字典並不是我們熟知的一般字典,而是一本「 hard word 」(僅針對深難字彙)的字典,用簡單的形式解釋了許多當時過去英文奇怪和難以理解的詞彙, 1656 年之前的英文辭典大致上都延續這個傳統。 直到 1658 年 Edward Phillips 出版的《 New World of English Words 》,內容除了解釋深難字詞和一些技術術語外,他還幫自己的書添加了一些額外的小標題,讓出版商和觀眾們可以看到更廣泛的詞彙表以及其價值所在,加上 17 世紀人們開始對俗語(俚語)感興趣,此後,字典開始逐漸朝向大眾化發展。直至 18 世紀中葉,由於印刷和裝訂技術的進步

【博物館見聞 |帝國戰爭博物館】第一次世界大戰 No.58募兵海報 The Empire Needs Men!

Photo by Author, at Imperial War Museum in London, 14 th July 2019. 鑒於英國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4 年 8 月 - 1918 年 11 月)時需求大量軍隊人力,因此,也製作了許多海報作為宣傳與召募工具。趁著今年獅子王「 DISCOVERY 真獅版」電影上映,就不能不提一下這張海報! 依據英國帝國戰爭博物館( Imperial War Museum )的描述 ,這張圖為議會招募委員會( Parliamentary Recruiting Committee )製作出版的第 58 號海報( Poster No.58 ),大大的標題寫著:「 THE EMPIRE NEEDS MEN! (帝國需要男人!)」。 可以看到畫面中的岩石上站著 1 頭雄獅,周圍有 4 隻雌獅圍繞,中央的成年雄獅象徵著英國( Britain ),而雌獅們則代表著英聯邦( Commonwealth )-澳洲、加拿大、紐西蘭,以及大英帝國( British Empire )-印度, 4 隻雌獅代表 4 個國家,海報上面的文字寫著: THE EMPIRE NEEDS MEN! (帝國需要男人!) THE OVERSEAS STATES All answer the call. (海外國家 / 政府都會接聽電話-指英國和其他四個國家都會接受報名從軍電話) Helped by the YOUNG LIONS (有年輕獅子的幫助) The OLD LION defies his Foes. (年長的獅子挑戰/對抗他的敵人) ENLIST NOW. (現在就加入我們(從軍)) 這張宣傳海報主要是鼓勵人們支持戰爭,除了反映出愛國的訊息外,也透露出英國以外四個國家的男人女人們,都(應該)有意願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期間協助對抗英國的敵人,顯示出英國與其帝國與盟友的關係。 所以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英國徵兵海報,我們可以看到迪士尼《獅子王》很早就做了一個異業發展的結盟(大誤),喔!不是,是從視覺分析( Visual Analysis )中看到了英國政治及戰爭局勢,也看到性別權力結構的不均。 ▼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有粉絲頁囉

【博物館見聞 |新聞分享】ICOM博物館新定義的挑戰 The Challenge of Creating A New Museum Definition (9/7更新)

Photo by Author, at National History Museum in London, 26 th  July 2019. 目前遵循的博物館定義 國際博物館協會( ICOM )從 2017 年就陸續向全球徵集與時俱進的「博物館新定義」提案和建議。目前使用的定義為 2007 年的版本: 英語原文 “A museum is a non-profit, permanent institution in the service of society and its development, open to the public, which acquires, conserves, researches, communicates and exhibits the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of humanity and its environment for the purposes of education, study and enjoyment.” (ICOM Statutes, 2007) 中譯版本 「博物館為一非營利、常設性機構,為了服務社會與促進社會發展,開放給大眾,而從事蒐集、維護、研究、溝通與展示人類的有形與無形文化遺產,以及其環境的場所。」(引用自陳國寧館長《博物館的定義:從 21 世紀博物館的社會現象反思》,2018) 最新推出的博物館定義 2019 年 7 月 22 日 ICOM 於巴黎執行委員會上釋出的新定義為: 英語原文 “Museums are democratizing, inclusive, and polyphonic spaces for critical dialogue about the pasts and the futures.” The new wording stresses the importance of championing human justice, equality, and the wellbeing of the planet. It also suggests that museums acknowledge and address the conflicts and ch

【博物館見聞 |新聞分享】英國博物館的脫歐危機 Museums Across the UK Are Making Doomsday Plans for Brexit

Sourced from Artnet News, 14 th August 2019. 英國脫歐沸沸揚揚,博物館界也免不了受到波及。本篇新聞論點清楚,包含艾許莫林館長( Ashmolean Museum  )、倫敦國家美術館( National Gallery )發言人,以及難得出現博物館登錄員( Registrars )的聲音。 報導指出博物館界開始擬定黑天鵝行動( operation Black Swan ),針對最壞的情形-無協議硬脫歐-作打算。由於新首相 Boris Johnson 的強勢脫歐新內閣信誓旦旦地表示英國最晚 2019 年 10 月 31 日英國一定會離開歐盟(畢竟講了幾年都沒有,被當成國際笑話有損國家尊嚴…)。不過鑒於目前相關條例和行動依舊未有定論,且時間迫在眉睫,因此新內閣也做好最壞的規劃「無協議脫歐( No-deal Brexit )」,也就是沒有協調好細節,如關稅怎麼算、出入歐陸簽證手續流程、英國及外國人工作求學生活權益等,後續如何與歐盟互動和合作的規範,沒有任何準備就 脫離歐盟 , 恐將會衍生經濟、民生、交通等相關問題。 Banksy Brexit mural in Dover, Photo by Author, 4 th August 2019. 目前英國博物館界討論出 5 大可能出現的後勤困境: 1.        成本增加 潛在貨幣波動和英國不再享有歐盟內貨品人稅務之優惠及手續簡化等優勢,取而代之的是龐雜的紙本或電腦作業,並且如有突發事件,將可能增加預算和貸款成本。 2.        交通延誤 運輸航權等的無協議脫歐,恐導致(海運)港口延誤、飛機部分航線暫時停駛等不確定性。目前展品交流已開始避免使用與歐洲最直接往來的多佛( Dover )港,因為海關文件可能會變得複雜,產生展件有暫時滯留港口或海上的風險。 又畢竟海關沒有專門保存藝術文物展件的基礎設施,如等待時間較長,有損害展件的疑慮,也將擔心借出館舍借展意願下降或不願出借的情形。 3.        需要出口許可證 與歐陸藝術品交流借展之難度及手續增加,且耗時費力,申請前置作業及海關審查將成為博物館的夢

【文化資產 |新聞分享】納粹的人體解剖圖冊 The Nazi Book of Anatomy

Sourced from BBC News Health, 19 th  August 2019. 這則新聞出來後,醫生朋友們討論了其衍生的一串醫學倫理和道德爭議問題,從第二次世界大戰至今,醫學界仍然沒有定論。 這本從 1933 年至 1952 年歷時 20 年,聘用了六位藝術家,植基於至少千人被納粹殘忍迫害致死的受害者屍體(包含猶太人、同性戀、吉普賽人等曾經被納粹於二戰期間殺害的族群) 而繪製成的精美人體解剖圖冊,包含人體各個部位、肌群、血管、器官等精準細節,至今仍是世界許多外科醫生重要的參考資料,甚至是重要手術前一天,醫生加強人體神經位置和構思手術過程的書籍。同時,也被視為歷史上一重要證物,收藏於世界許多知名的圖書館中,如:大英圖書館。 作者 Eduard Pernkopf 雖是當時解剖學的權威之一,但宣誓效忠納粹,排除一切猶太異己(解雇所有猶太人,包含三位諾貝爾獎得主),提倡種族主義,更使用納粹記號的簽名等,這些有爭議的行為,其創造出來的重要書籍,能避免學術倫理和道德問題嗎? 又這類書籍文物的內容包含了非法取得和道德疑慮的標本和物件,究竟能不能研究和使用? 歷年來學術論文、社論以及許多研討會都有類似的爭論內容,以下截取部分內容: 反對方論點: 有貢獻似乎就能抵銷過錯,這會替有心人士樹立先例。因為大家在使用這些書籍的時候,時間一久就會遺忘它黑暗的歷史,只記得美好重要的一面;加上有其餘次等的替代品和相關科技儀器輔助,即使可能效果沒有這本書籍那麼好,然道德的良知也應該讓人不為納粹背書,以示對受害者的尊重。 支持方論點: 使用這些圖才是對受害者最合適的致敬,也能讓人發展成為更具同情心、包容性的公民,並以此發揮效益來幫助更多的人。作者與作品不可視為一個整體,作品不應因作者本身而受到否定,加上最重要的是,人們不能重蹈歷史覆轍和過錯,不是連帶地否定作品的重要性及價值。 到現在文化遺產、博物館也常常陷在這樣的兩難中。過去殖民時代下,許多國家掠奪了其他地區的古文物-有些如同這本人體解剖圖冊一樣,牽涉人體遺骸-至今仍沒有歸還原屬社群,並且持續展出或作為該館的「珍貴館藏」之一;又或是國家展出了過去文物,卻可能因牽涉國家榮辱,而選擇強調了藝術價值,沒有將「真實故事」的歷史述說出來予大眾了解,其背後的真相在

【博物館見聞 |邱吉爾作戰室】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糧食宣導海報 World War I Posters

Photo by Author, at Churchill War Rooms in London, 5th August 2019. 在逛倫敦邱吉爾作戰室( Churchill War Rooms )的紀念品店時,看到這兩張英國一戰時期的宣導海報,不管是標語,還是版面設計,都十分地簡潔有力。 左圖黃色的海報是指:少吃麵包( Eat Less Bread ) 意思係指,國家正逢戰爭期間,鼓勵大家少吃點麵包,以拯救艦隊。背景是因為英國人很愛麵包,又麵包麵粉為主食,而一戰期間德國進行無限制潛艇戰( 1917 年開始),期以封鎖英國這個海上島國。 這時的德軍不惜攻擊民生和所有非軍用海上載具,常常擊沉很多無辜的船隻,包含民船及商船。由於英國小麥和麵粉多要進口,因此,為了避免海上貿易的危險,還有海軍保護船隻可能面臨的傷亡,呼籲民眾們少吃麵包,以減少出海帶來的風險。 右圖白色的海報則是指:周一不要喝酒精飲料( Don't Take Alcoholic Drinks on Mondays ) 英國人的愛喝酒是舉世皆知,也是歷史悠久。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鑑於水手和士兵的巨大犧牲,政府一方面希望人民可以同甘共苦,一方面(最重要目的)是鼓勵民眾減少不必要的開支(特別是娛樂),轉而將這些費用投入國家的戰爭積蓄,並為長期抗戰和贏得戰爭付出努力。 這兩張海報的食品都採用了雙關的方式,含義不只是單純表面的麵包和酒精飲料,而是從生產面反映了英國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事狀態,非常耐人尋味。 ▼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有粉絲頁囉!不定期放上最新文章和博物館消息, 歡迎按讚追蹤 :) https://www.facebook.com/TheMuseumBarAndCultureBlah/ ▼本文為根據引用資料翻譯及整理而成,純粹分享知識,不做任何商業用途,歡迎點選英文原文觀看內容。如有錯誤之處,還請不吝指教,謝謝。 引用資料: 1.        Eat Less Bread | Imperial War Museums: https://www.iwm.org.uk/collections/item/object/31488 2.        Don't Take Alcoholic Dri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