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博物館見聞|新聞分享】史密森尼學會與臺灣合作舉辦「2019 博物館日」Taiwan Joins Smithsonian Magazine Museum Day in 2019

美國史密森尼學會
史密森尼學會(Smithsonian Institution)為美國半官方組織,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教育和研究的集團,轄管美國許多博物館,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體系(包含19個博物館、21個圖書館、動物園以及許多教育和研究中心)。該學會為推廣與分享其研究和活動,創辦史密森尼雜誌(Smithsonian magazine)提供科學、歷史、藝術、文化等研究和展覽資訊予多樣化的讀者群。

史密森尼雜誌創辦「博物館日」
由於美國博物館許多博物館需門票、特展額外收費,加上家庭參觀可能還有停車費等衍生開銷,為提倡全美博物館和文化機構向公眾免費開放-如同史密森尼學會在華盛頓(DC)特區的博物館採免門票入場一樣。

史密森尼雜誌(Smithsonian Magazine)自2004年開始創辦史密森尼博物館日「Smithsonian Magazine Museum Day」,於每年921日左右的星期六,開放「有參與博館日」的博物館門票免費下載(一個Email下載一張免費門票),範圍涵蓋科學中心、動物園、水族館、美術館和博物館等。

該門票可允許非博物館會員的一般民眾除了自身以外,能再攜帶一名客人免費入館(共2人)。本活動除實質提升了博物館的參觀人次,也將許多家庭及民眾帶入了博物館。根據2018年的統計,有64%的參與民眾使用免費門票第一次參觀了特定的博物館,獲得了廣泛的好評與支持。
Sourced from Smithsonian Magazine


史密森尼博物館日首次加入臺灣博物館
今(2019)年,臺灣觀光局與史密森尼雜誌合作舉辦了第15屆史密森尼博物館日,並首次於該日超過1500間博物館的免費參觀清單中,加入了「國立故宮博物館」及「故宮南院」,使得今年的史密森尼博物館日範圍第一次跨出了美國領土,同時行銷臺灣的觀光與文化給美國民眾認識, 讓更多人可以看見臺灣的美與獨特。
Sourced from Smithsonian Magazine

臺灣的文化底蘊豐富且厚實,在許多前輩和專業人士的努力下,得以不斷地登上國際舞台。正如臺灣在ICOM京都大會上展現出的光輝那樣,臺灣多元的文化能量以及創新活力會繼續閃耀著,並讓世界看見這顆亞洲的珍珠。

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有粉絲頁囉!不定期放上最新文章和博物館消息,歡迎按讚追蹤 :)

本文為根據引用資料翻譯及整理而成,純粹分享知識,不做任何商業用途,歡迎點選英文原文觀看內容。如有錯誤之處,還請不吝指教,謝謝。
引用資料:
1.    Smithsonian InstitutionOur Organization
https://www.si.edu/about/administration  
2.    Smithsonian.com | Museum Day
3.    CNBC1,500 museums to visit for free on Museum Day
https://www.cnbc.com/2019/09/15/1500-museums-to-visit-for-free-on-museum-day.html 
4.    Smithsonian Magazine's Museum Day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pg/MuseumDay/posts/  
5.    Total Taipei | Smithsonian Brings Free Entry to Taiwan’s Palace Museum
https://www.totaltaipei.com/smithsonian-free-entry-taiwan-palace-museum/ 
6.    WEEKENDJAUNTS | 15th Annual Museum Day
https://theweekendjaunts.com/14th-annual-museum-day/ 
7.    文化部 | 為世界注入一彎彩虹 2019年國際博物館協會京都大會 展現臺灣多元文化能量
https://www.moc.gov.tw/information_250_101751.html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博物館見聞 | 新聞分享】世界各地博物館和藝術工作人員都在匿名公布他們的薪水,並敦促博物館/藝術行業應做出改善Museum Workers Share Their Salaries and Urge Industry-Wide Reform

今年6月開始已經超過3000名全球博物館及美術館的專業人士開始將他們的薪水添加到google電子表單,詳細說明了他們職位的薪水,有些富有聲望的薪水可能比你想的還低。 Print screen by Author 這幾年由於各國財政緊縮,許多政府開始大刀闊斧的砍向文化藝術預算,為了維持營運,西方博物館界出現了倒閉或是裁員的情形,如:減少館內員工數、撤裁高階策展和研究人員,甚至是博物館無法負擔營運成本直接關閉,變相地導致了專業人才的流失。 此趨勢引起了各地博物館專業人員的不滿,今年6月初,由美國費城藝術博物館的助理策展人Michelle Millar Fisher發起了「Art / Museum Salary Transparency 2019」(2019年藝術/博物館薪資透明化表單) google表單 ,鼓勵相關博物館人士將自己職位的薪資公開(但匿名),也可以記錄下種族、育嬰假和性別等統計資訊,包含: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哈佛美術館、惠特尼美術館等知名館舍。 此表單一出後,立即獲得世界各地的博物館人員的迴響,來自加拿大、英國、澳洲和日本等國家也紛紛加入了表單填寫的行列(現在仍持續增加中)。這些數據資料提供了大眾對於世界上最負盛名的博物館/美術館,以及各地博物館的經濟體系有了關鍵的洞察,例如,布魯克林博物館的兩名女性助理策展人分別列出了她們的年薪為44,000美元和50,000美元;美國古根漢美術館的一位資深策展人則列出了其目前的年薪為100,000美元,但表示其起薪僅為20,000美元(未說明日期和職位);倫敦扎布羅多維克茨收藏館一名畫廊助理則表示其part-time薪資為8.5鎊一小時(約台幣340元)。 發起人Michelle Millar Fisher表示,很多時候博物館/藝術工作人員必須要仰賴兼職和從事其他工作來養活自己,因此,我們必須勇敢一點,把訊息添加到表單中,以提升博物館與藝術工作者的凝聚力,因為我們不這樣做,一切都會保持不變,團結是我們唯一可以產生重大改變的途徑。 於該google表單上的策展助理員薪資(局部) Sourced from Ivan De Luce/Business Insider 雖然該表單(2019年藝術/博物館薪資透明化表單)為匿名發布,目前無法確認和驗證所

【博物館見聞 |新聞分享】ICOM博物館新定義的挑戰 The Challenge of Creating A New Museum Definition (9/7更新)

Photo by Author, at National History Museum in London, 26 th  July 2019. 目前遵循的博物館定義 國際博物館協會( ICOM )從 2017 年就陸續向全球徵集與時俱進的「博物館新定義」提案和建議。目前使用的定義為 2007 年的版本: 英語原文 “A museum is a non-profit, permanent institution in the service of society and its development, open to the public, which acquires, conserves, researches, communicates and exhibits the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of humanity and its environment for the purposes of education, study and enjoyment.” (ICOM Statutes, 2007) 中譯版本 「博物館為一非營利、常設性機構,為了服務社會與促進社會發展,開放給大眾,而從事蒐集、維護、研究、溝通與展示人類的有形與無形文化遺產,以及其環境的場所。」(引用自陳國寧館長《博物館的定義:從 21 世紀博物館的社會現象反思》,2018) 最新推出的博物館定義 2019 年 7 月 22 日 ICOM 於巴黎執行委員會上釋出的新定義為: 英語原文 “Museums are democratizing, inclusive, and polyphonic spaces for critical dialogue about the pasts and the futures.” The new wording stresses the importance of championing human justice, equality, and the wellbeing of the planet. It also suggests that museums acknowledge and address the conflicts and ch

【博物館見聞|新聞分享】博物館與贊助(下):文化洗錢?還是善用金錢?

Photo by Author, at Tate Modern in London, 14th July 2019. 接續 前 篇 〈看博物館與贊助 ( 上 ) :大英博物館公開捍衛 BP 石油資助〉,英國其他博物館也面臨相同的問題。 事實上,大英博物館並不是唯一一個有遇到爭議企業贊助的館舍。 倫敦泰特美術館(Tate Modern)在結束與BP的贊助合作關係前,也曾有藝術家以行為藝術和快閃行動對此表達抗議。 V&A博物館館長Tristram Hunt在2019年7月時,公開為他們當時的贊助人Sackler家族提出辯護,肯定其藝文贊助的貢獻;儘管那時Sackler家族捲入了「美國史上最嚴重的毒品危機」——其旗下的旁支藥廠涉及製造高成癮性的鴉片類止痛藥OxyContin,患者在使用這類止痛藥後容易上癮——震撼了當時的美國社會。 此外,美國惠特尼美術館所舉辦的惠特尼雙年展(Whitney Biennial),2019年7月開展前也因藝術家們抗議董事會副主席(亦為該館贊助企業之一的老闆)Warren B.Kanders的爭議性身分,導致出現參展藝術家陸續退出雙年展的「開天窗」危機,使得Warren B.Kanders不得不迫於壓力於同一月份辭職。(註:Warren B.Kanders擁有軍事用品製造公司Safariland,該公司生產如防彈背心、防彈機器人、催淚瓦斯等,而其催淚瓦斯被大量運用於許多國家的抗議或鎮壓行動,如美墨邊境對付移民,亦曾在中東地區導致傷亡,其中包含兒童)   其他類似案例(英國): ·          殼牌( Shell )石油公司贊助倫敦國家美術館舉行的林布蘭展覽 ·          BP 贊助倫敦國家美術館肖像獎( Portrait Award ) ·          BP 航運公司和殼牌航運公司贊助英國國家海事博物館 ·          波音( Boeing )公司軍事部門(武器和軍用飛機製造商,包括轟炸機、戰鬥機和攻擊直升機),目前為英國帝國戰爭博物館阿富汗展覽贊助商 ·          拜耳( Bayer )製藥及化工公司(曾出產:海洛因、芥子毒氣、毒鼠強及巴拉松等毒藥和毒氣產品)為倫敦舊手術室博物館( The Old Operating M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