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見聞|潮流趨勢】荷蘭阿姆斯特丹博物館不再使用「黃金時代」一詞,以展現博物館的包容性 The Amsterdam Museum Drops the Term ‘Golden Age’ in recognition of colonial wrongs
我們知道博物館是一個具有批判性的非營利專業組織,它可以批評時事、歷史以表達多元觀點和聲音,來提供觀眾不同角度的面相和思考。
但是你/妳知道博物館也可以批判自己嗎?
本篇將以上個月(9月)荷蘭阿姆斯特丹博物館(Amsterdam Museum)宣布不再使用「黃金時代」一詞,並更改常設展名稱的例子,來看博物館如何做到自我批判與多元對話,也帶大家來一看身處「後殖民時代」的荷蘭博物館們在「去殖民(decolonisation)」的過程中,遇到了那些困境。
荷蘭阿姆斯特丹博物館外觀
Reproduced from Artnet
荷蘭的黃金時代(Golden Age)
「黃金時代」被譽為荷蘭國力的巔峰,係指17世紀時,荷蘭於商業貿易、科學技術、軍事武力和藝術領域等方面都取得了積極的發展,為國內帶來了一片令人矚目、欣欣向榮的景象,且在世界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最著名的荷蘭東印度公司(VOC)、藝術家林布蘭(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和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等,都是這時期的代表之一。
林布蘭《夜巡》(Rembrandt, ‘The Night Watch, 1642’)
Photo by Author, at Rijksmuseum in Amsterdam, 6th May 2017.
博物館放棄使用「黃金時代」,是展現包容性並容納多種聲音的一步
上個月(9月)荷蘭阿姆斯特丹博物館於其官方網站上公告,同時發出相關新聞稿宣布博物館將不再使用「黃金時代(Golden Age)」一詞。
阿姆斯特丹博物館於其聲明稿表示,「黃金時代」一詞在西方史學佔有重要的地位,與荷蘭的民族自豪感息息相關。但在這展示「繁榮、和平和富裕時代」的詞彙中,並沒有涵蓋過去應該負起的歷史責任,也忽略了當時社會現實的許多消極面,如:貧窮、戰爭、人口買賣和強迫勞動的奴隸制度等。「黃金時代」一詞是從當權者的角度來詮釋歷史,粉飾了荷蘭歷史不光彩的一面。博物館認為,每一個世代、每一個人都應該要能詮釋和形成自己的歷史故事,而該詞彙(指「黃金時代」)本身限制了不同聲音的對話空間,框限了講述更多故事的可能。
博物館將放棄使用「黃金時代」一詞,這是博物館達到包容性和容納多元聲音的一步。博物館多年來與當地社群和民眾共同努力,希望讓博物館成為一個「屬於每個人」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地方,使其感到認同,因此,博物館希望透過這個決定,為過去被忽略或是沒有發聲權的多元族群提供重新對話和講述故事的空間。此外,也決定將館內其中一個常設展名稱「黃金時代的荷蘭人(Dutch of the Golden Age)」改為「17世紀的集體肖像(Group Portraits of the 17th century)」
阿姆斯特丹博物館於上個月(9月)29日辦理座談會,邀請了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和一般大眾共同參與討論17世紀的歷史可以呈現哪些可能和不同的故事,以及「由誰來講述」這些故事,期以用最具包容性的方式來展現這段歷史。當天也舉辦了「HOLLANDSE MEESTERS HER-ZIEN」特展,展覽中包含了數位阿姆斯特丹不同膚色的居民和觀眾各自扮演了17到18世紀間的歷史人物,用以嘗試平衡過去這段歷史僅展示「白人」肖像的面向。
荷蘭政壇對於博物館的作為表示不認同
不過當阿姆斯特丹博物館一發布此消息後,立即受到各方的強烈反彈。
荷蘭首相Mark Rutte表示不認同博物館的做法,他認為「黃金時代」是一個美麗的名詞,「我們不應該要浪費我們的時間精力去重新命名黃金時代這個詞,我們可以談論過去不好的地方,但我們應該要去創造我們新的黃金時代(Let’s not waste our energy on renaming the Golden Age – a beautiful term. We can talk about what wasn’t good, but let’s devote our energies to creating a new Golden Age)」。
荷蘭議員Zohair El Yassini重批博物館這種做法是荒腔走板(lost the plot completely),並表示博物館有責任解釋黃金時代的負面影響,這本來就是博物館的職責,而非直接棄用這個詞彙。更有其他官員指控博物館試圖改寫歷史。
社交媒體Twitter上,民眾反應不一,有人稱讚博物館走向更具包容性和更全面的觀點;也有人批評博物館試圖抹煞這個國家最具影響力的歷史時代。
荷蘭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表示不會跟進
同樣位於阿姆斯特丹的荷蘭國家博物館表示不會跟進阿姆斯特丹博物館的腳步,並且不會疏遠「黃金時代」這個詞彙。國家博物館館長Taco Dibbits解釋,「黃金時代是荷蘭歷史上一段光輝繁榮的時期,這並不代表我們不承認這個時代不光彩的歷史事實,國家博物館將嘗試用不同的角度去詮釋這段歷史,我們明年將在博物館內舉辦以奴隸貿易為主題的展覽」。
荷蘭國家博物館外觀
Photo by Author, at Rijksmuseum in Amsterdam, 6th May 2017.
阿姆斯特丹博物館的回應
受到抨擊的博物館館長Judikje Kiers表示,他們將持續努力達到更平衡的歷史觀點,很多地方可能還沒有辦法立即到位。不過,這是博物館邁向更包容和多元聲音的重要的一步,他們將繼續與當地居民和社群合作,以發現共同歷史中不足的故事與觀點。
荷蘭博物館的後殖民時代
最近幾年荷蘭一直對其過去歷史進行批判,特別是殖民時代。根據萊頓大學非洲研究中心(Leiden University’s African Studies Center)指出,荷蘭自17世紀起參與大西洋奴隸貿易,持續了200多年,曾在非洲黃金海岸(今迦納共和國)建立要塞據點,並抓捕和販運當地的非裔人民至各地進行奴役,其奴隸貿易人次達60多萬,這種剝削行為為當時國家賺取了豐厚的利潤且壯大了國力。
這幾年荷蘭博物館群積極正視過去的殖民黑歷史,例如:荷蘭國家博物館於2015年起刪除其館藏內可能含有種族歧視的標籤或言語,像是negro(羞辱非裔族群的用字)、Indian、dwarf、Hottentot(荷蘭給南非Khoi人的稱呼,荷蘭語意為口吃的人,非常具污辱性)等。
而收藏維梅爾名作《戴著珍珠耳環的少女(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的Mauritshuis皇家美術館,2018 年撤下館內展示之過去官員Johan Maurits van Nassau-Siegen的半胸像—歷史上透過奴隸貿易賺進巨大財富的殖民地官員。即使該館長Emilie Gordenker解釋,因為該胸像為複製品,其後代正在建立另一個有關Johan Maurits van Nassau-Siegen的博物館,可以展示原始胸像,加上撤掉該胸像有助於改善美術館講述過去荷蘭歷史正反兩面的詮釋,仍受到政壇猛烈批評,被認為是「用今天先入為主的觀念來批判遙遠的過去」且「過於敏感」。
Mauritshuis皇家美術館
Photo by Author, at Mauritshuis in Hague, 4th May 2017.
小結
博物館身處於去殖民化的辯論和後殖民時代中,都應具備自我批判的能力,不斷地滾動式調整。唯有如此,博物館的權威觀念才能被解構並打破,以容納更多元的聲音。
無論你/妳贊同上述何種說法,博物館應設法擺脫自我中心與殖民主義的先決條件,雖然這個過程會非常的艱難,也會牽涉許多定義範圍和權力結構等複雜面。不過這仍是博物館應持續去正視和挑戰的課題,將博物館視為一個學習型社群,而非一個無懈可擊的權威中心,透過與不同社群對話的過程,去重新構思一個可以被理解的多元視角,展現出文化和歷史詮釋的無限可能,否則博物館將僅僅是殖民主義的複製品。
阿姆斯特丹博物館的嘗試或許在短時間內我們還沒辦法給予過多的評價,不過可以肯定的是該博物館團隊自我批判及打開對話的努力。正如臺灣博物館界的張譽騰前輩於〈三十年磨一劍+《博物館法》的回顧與前瞻〉所言,「博物館是與時俱進的行業…更重要的,是個別博物館的自覺、自省和自我改善的意願…博物館要有能力實施自我意識改革」,阿姆斯特丹博物館已經給了我們一個博物館嘗試實施「自覺、自省和自我改善」的具體例子。
Photo by Author, at Amsterdam River Bank in Amsterdam, 6th May 2017.
▼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有粉絲頁囉!不定期放上最新文章和博物館消息,歡迎按讚追蹤 :)
▼本文為根據引用資料翻譯及整理而成,純粹分享知識,不做任何商業用途,歡迎點選英文原文觀看內容。如有錯誤之處,還請不吝指教,謝謝。
引用資料:
1. Amsterdam Museum | Amsterdam Museum gebruikt term ‘Gouden Eeuw’ niet meer
2. Amsterdam Museum | AMSTERDAM MUSEUM GEBRUIKT 'GOUDEN EEUW' NIET MEER VOOR DUIDING 17E EEUW
https://www.amsterdammuseum.nl/amsterdam-museum-gebruikt-gouden-eeuw-niet-meer-voor-duiding-17e-eeuw
3.The telegraph | Amsterdam museum renames period known as Dutch Golden Age in recognition of colonial wrongs
4. Smithsonian.com| Why the Amsterdam Museum Will No Longer Use the Term ‘Dutch Golden Age’
5.Artnet | The Amsterdam Museum Drops the Term ‘Golden Age,’ Arguing That It Whitewashes the Inequity of the Period
6.DW.com| Dutch museum bans 'Golden Age' from exhibitions
7.The Guardian | End of Golden Age: Dutch museum bans term from exhibits
8.MuseumNext | Dutch Museum Drops the Term ‘Golden Age’
9. G OOSTINDIE | Postcolonial Netherlands
10.The New York Times | Rijksmuseum Removing Racially Charged Terms From Artworks’ Titles and Descriptions
11.The Guardian | Dutch museum row reopens uneasy debate about colonial legacy
13.張譽騰 | 三十年磨一劍+《博物館法》的回顧與前瞻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