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博物館見聞|新聞分享】文物返還:希臘政府與大英博物館之爭──帕德嫩神廟石雕何時才回的了家? Greece Proposes Parthenon Marbles Swap, Says Still Wants Their Permanent Return

本篇刊登於《故事》: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gushi/the-stone-carving-of-parthenon/

「文物返還」一直是全球博物館面臨的重大課題。近幾十年來,在去殖民主義與民權運動挑戰民族國家概念的浪潮下,各地開始要求博物館歸還過去帝國時期掠奪的文物,迫使歐美博物館正視文物返還的議題,但至今仍有許多文物還在博物館的櫥窗中回不了家。
其中,象徵日不落帝國榮光的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被外界諷刺為收藏最多掠奪文物的博物館,並霸佔它們的所有權至今。今年 11 月初,知名人權律師傑佛瑞·羅伯遜(Geoffrey Robertson QC)批評大英博物館的館藏幾乎是「偷盜而來的文物」,並特別點名博物館裡最富盛名的藏品之一「帕德嫩神廟石雕群」。
他指出,世人若想欣賞帕德嫩神廟的全貌,必須一次去希臘和英國兩個國家,因為希臘目前僅有帕德嫩神廟的建築,卻沒有帕德嫩神廟的石雕,這是非常荒謬的情況。羅伯遜呼籲大英博物館應盡速返還這些寶物。此事再次凸顯了大英博物館與希臘政府糾葛已久的「帕德嫩神廟石雕之爭」。
其實在今年初,希臘政府就曾向大英博物館提出「願以希臘國寶交換帕德嫩神廟石雕回家」的提案,卻沒有受到大英博物館的重視和回應。究竟大英博物館為何不願意正視希臘的要求呢?兩國民眾又是怎麼看待彼此間的文物爭議呢?
一切就要從 1980 年代開始說起……

希臘要求歸還帕德嫩神廟石雕

希臘與大英博物館的衝突可追溯至 1980 年代,當時已有希臘政客要求政府積極收回散落在世界各地博物館內的帕德嫩神廟石雕群(如法國、英國等八間)。1991 年,當時大英博物館的前研究員就曾表示,下一波希臘文物返還運動將可能在雅典衛城博物館(Acropolis Museum)建造後開始,只是現在還處於冬眠狀態。不過當它醒來後,大英博物館的繼任者發現這個問題比起以往更為棘手。
從 1976 年起,希臘政府就萌生了建造雅典衛城博物館的念頭,目的就是用以典藏珍貴的希臘古文物和作為日後帕德嫩神廟石雕回歸的展示地點。他們開始要求大英博物館歸還帕德嫩神廟石雕,還曾舉辦國際競圖以宣示決心。
在雅典衛城博物館建造的過程中,希臘政府不斷與各國藏有帕德嫩神廟文物的博物館交涉,特別是大英博物館——收藏最具代表性的帕德嫩神廟石雕群。2002 年的《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曾指出,「雅典的衛城博物館是帕德嫩神廟文物返還的運動核心,一旦建成,希臘人將會團結一致,讓帕德嫩神廟的大理石雕像重回希臘。」

讓帕德嫩神廟石雕群回家的各種方法

希臘政府用盡各種理由向大英博物館喊話,讓帕德嫩神廟石雕重返希臘,包括 2009 年雅典衛城博物館開幕、2019 年 10 週年館慶、2021 年國家獨立 200 周年等,不過皆被大英博物館拒絕。
然而,拒絕了希臘請求的大英博物館,卻曾於上述期間中將六座典藏的帕德嫩神廟石雕如河神伊利索斯(River god Ilissos)等,外借予俄國聖彼得堡冬宮博物館(State Hermitage Museum)展出,紀念其成立 250 週年(展期為 2014 年 12 月 5 日至 2015 年 1 月 28 日),此舉引發希臘的強烈抗議。
面對大英博物館要理不理的態度,希臘政府亦嘗試經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進行調解。但希臘政府表示,即使已有相關談判,其決議仍被英國館方拒絕與忽略。另外,希臘也透過人民請願書、網路連署等其他方式,期望以社會輿論施壓大英博物館,可惜仍沒有結果。
最後,甚至曾討論是否採用國際知名人權律師艾瑪克隆尼(Amal Clooney)的建議,於國際法庭上狀告英國,藉由法律途徑要回文物,唯後考量諸多國際和國內局勢而婉拒此提議。
今年 4 月起,希臘政府積極向大英博物館交涉 2021 年「長期借回」帕德嫩神廟石雕群,用以慶祝希臘獨立 200 週年;同時呼籲大英博物館歸還這些過去被掠奪的文物。當英國新任首相 Boris Johnson 於 7 月上任後,希臘亦再次透過國際媒體對英國新政府重申訴求,並在 9 月時,緊咬著大英博物館展廳 Room18 [1]局部有潮濕和黴菌的現象,批評大英博物館對帕德嫩神廟石雕群照護的疏忽,來加強帕德嫩神廟石雕回歸希臘的正當性。不過,大英博物館僅透過媒體表示該情形不影響石雕的保存。

文化的「創造性行為」vs. 傲慢的「歷史修正主義」

由於希臘政府不斷在國際媒體和活動上喊話,大英博物館於其官方網站的「帕德嫩神廟文物頁面」直接表達其立場──大英博物館的帕德嫩神廟石雕可以為觀眾講述倖存雕塑的不同,能作為互補的故事,亦凸顯這些雕塑對世界文化的意義,肯定了古希臘文化遺產的普世價值。
大英博物館館長哈特維格.費舍爾(Hartwig Fischer)於 9 月也再次強調,博物館的文物返還決議是由董事會決定,並非英國政府,而博物館的董事會並不支持將帕德嫩神廟石雕歸還希臘。他補充,大英博物館提供了另一種與帕德嫩神廟石雕的互動方式,雖然對原始環境的消失感到遺憾;然而,當這些文化遺產離開了原始環境被移進了博物館,此一轉變也是一種創造性的行為。
大英博物館的發言人表示,費舍爾館長已表示了館方長期以來的立場。帕德嫩神廟被視為古代雅典的偉大藝術巔峰,大英博物館每年平均有 600 萬名遊客到訪,世人得以欣賞古希臘人的文化成就,符合公眾利益。博物館同意長期借出典藏文物,但這些文物並不是無限期、永久的借出。希望希臘政府在提出借展前,必須先認知到大英博物館內的帕德嫩神廟石雕,所有權是屬於大英博物館的。
此言論一出,引發希臘政府和人民激烈的批評和抗議。歸還帕德嫩雕像國際協會(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Reunifications Of the Parthenon Sculptures)的秘書瓦爾達斯(George Vardas),公開譴責大英博物館的費舍爾館長之言論是「驚人的歷史修正主義[2]與傲慢」,並質疑「破壞一個國家的聖殿和掠奪該國古代歷史的關鍵文物,其創造性的根據是什麼」?
希臘總統普羅科皮斯·帕夫洛普洛斯(Prokopios Pavlopoulo)亦強烈要求大英博物館應立即歸還帕德嫩神廟的雕塑。他強掉,大英博物館拒絕歸還文物的行為不但冒犯了希臘,更無法獲得兩國人民的信服和尊敬,這種行為和一般的侵占公物者沒什麼兩樣。

「國寶交換」是否為希臘政府的最後手段?

對於希臘政府不時釋出的訊息,大英博物館持一貫的強硬態度與立場,不願再回應。這迫使希臘政府於今年 10 月初放下身段再度釋出善意,重申希臘「願以國內之國家級且未曾出國展示的文物交換帕德嫩神廟石雕群回家」,然而大英博物館仍不為所動。希臘政府「國寶交換」的舉動被視為最後一張王牌,未來帕德嫩神廟石雕群回家的路依然是前途渺茫且困難重重。

英國國內的不同意見

對於大英博物館是否應該返還過去帝國殖民時代掠奪而來的文物,根據 2014 年一份 YouGov 的民調,僅有 23% 的英國民眾表示支持將帕德嫩神廟石雕留在英國。不過,英國知名的社會學者及文化評論者 Tiffany Jenkins [3]認為,一味要求歸還文物以「彌補殖民的罪孽」是毫無根據的「文化政治化」。也有社論則認為,無論是大英博物館還是希臘,雙方的論點都十分有道理,建議可以採各持有一半(50:50)的方式,期以平緩和停止大英博物館與希臘政府長久以來的對立與仇恨。

結論

大英博物館貴為世界上第一個國立公共博物館,且為英國最具權威、代表性和世界級博物館,其一舉一動皆引世界矚目亦備受檢視。目前大英博物館同意返還的文物多為未展出的典藏,被外界批評在文物返還議題上十分落後,是「吝於歸還」,且帕德嫩神廟石雕的文物返還議題至今仍沒有結果。
今年 7 月,大英博物館的董事會成員阿達芙.蘇伊夫(Ahdaf Soueif)辭職,並指責大英博物館於文物返還議題上「噤聲」的怯弱。對照與希臘政府間的帕德嫩神廟石雕的主權爭奪戰,在在顯示了大英博物館過往不容質疑的權威性已不在,西方博物館在後殖民時代下如何面對接踵而來的質疑,將是一大挑戰。
[1] 大英博物館 Room18 展廳長期展示曾位於帕德嫩神廟外觀上的大理石雕塑(亦稱為埃爾金石雕),是大英博物館內著名的常設展廳之一。
[2] 本文之歷史修正主義(historical revisionism)為貶意,係指基於政治目的操作某些歷史事件,使事實或歷史因意識形態或政治辯論而產生扭曲。
[3] 蒂凡尼·詹金斯(Tiffany Jenkins)曾於2016年出版《Keeping Their Marbles》,內容即針對大英博物館保存帕德嫩神廟石雕的爭議,以及返還文化遺產等議題進行廣泛地辯論。

參考資料

  1. Art & Culture|The repatriation debate: should museums return colonial artefacts? ‏
  2. The National Herald | Greek President Slams British Museum on Refusal to Return Parthenon Sculptures
  3. Themanews.com|Greek President Pavlopoulos: British Museum acting like a common embezzler
  4. Neoskosmos|The Acropolis Museum and the return of the Parthenon Sculptures: Back to the future
  5. The Acropolis Museum|Museum History
  6. The British Museum|River god Ilissos installed as part of preparations for Defining beauty: the body in ancient Greek art 
  7. Darden Livesay | Petition Against British Museum Gains Thousands of Signatures
  8. Florian Schmidt-Gabain | My solution to the Parthenon marbles – let’s split them in half
  9. The Guardian | British Museum chief: taking the Parthenon marbles was ‘creative’
  10. Naomi Rea | The British Museum Says It Will Never Return the Elgin Marbles, Defending Their Removal as a ‘Creative Act’
  11. Naomi Rea | Greece’s New Prime Minister Wants Boris Johnson to Loan the Parthenon Marbles in a Bold Swap of Ancient Treasures
  12. The telegraph | Greek president brands British Museum a ‘murky prison’ for Elgin Marbles
  13. Atens24.com | Greece proposes Parthenon marbles swap, says still wants their permanent return
  14. Keeptalkinggreece | “Greece must recognize ownership of Parthenon Marbles before loan,” says British Museum
  15. The Guardian | Greece offers sculpture swap in bid for Parthenon marbles
  16. Independent.ie | Greece says ‘damp’ in British Museum is insult to Parthenon Sculptures
  17. Giovanni C. Cattini | Historical revisionism: The reinterpretation of history in contemporary political debate
  18. Juan Pablo Sánchez | How the Parthenon Lost Its Marbles
  19. The Guardian | British Museum is world’s largest receiver of stolen goods, says QC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博物館見聞 | 新聞分享】世界各地博物館和藝術工作人員都在匿名公布他們的薪水,並敦促博物館/藝術行業應做出改善Museum Workers Share Their Salaries and Urge Industry-Wide Reform

今年6月開始已經超過3000名全球博物館及美術館的專業人士開始將他們的薪水添加到google電子表單,詳細說明了他們職位的薪水,有些富有聲望的薪水可能比你想的還低。 Print screen by Author 這幾年由於各國財政緊縮,許多政府開始大刀闊斧的砍向文化藝術預算,為了維持營運,西方博物館界出現了倒閉或是裁員的情形,如:減少館內員工數、撤裁高階策展和研究人員,甚至是博物館無法負擔營運成本直接關閉,變相地導致了專業人才的流失。 此趨勢引起了各地博物館專業人員的不滿,今年6月初,由美國費城藝術博物館的助理策展人Michelle Millar Fisher發起了「Art / Museum Salary Transparency 2019」(2019年藝術/博物館薪資透明化表單) google表單 ,鼓勵相關博物館人士將自己職位的薪資公開(但匿名),也可以記錄下種族、育嬰假和性別等統計資訊,包含: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哈佛美術館、惠特尼美術館等知名館舍。 此表單一出後,立即獲得世界各地的博物館人員的迴響,來自加拿大、英國、澳洲和日本等國家也紛紛加入了表單填寫的行列(現在仍持續增加中)。這些數據資料提供了大眾對於世界上最負盛名的博物館/美術館,以及各地博物館的經濟體系有了關鍵的洞察,例如,布魯克林博物館的兩名女性助理策展人分別列出了她們的年薪為44,000美元和50,000美元;美國古根漢美術館的一位資深策展人則列出了其目前的年薪為100,000美元,但表示其起薪僅為20,000美元(未說明日期和職位);倫敦扎布羅多維克茨收藏館一名畫廊助理則表示其part-time薪資為8.5鎊一小時(約台幣340元)。 發起人Michelle Millar Fisher表示,很多時候博物館/藝術工作人員必須要仰賴兼職和從事其他工作來養活自己,因此,我們必須勇敢一點,把訊息添加到表單中,以提升博物館與藝術工作者的凝聚力,因為我們不這樣做,一切都會保持不變,團結是我們唯一可以產生重大改變的途徑。 於該google表單上的策展助理員薪資(局部) Sourced from Ivan De Luce/Business Insider 雖然該表單(2019年藝術/博物館薪資透明化表單)為匿名發布,目前無法確認和驗證所

【博物館見聞 |新聞分享】ICOM博物館新定義的挑戰 The Challenge of Creating A New Museum Definition (9/7更新)

Photo by Author, at National History Museum in London, 26 th  July 2019. 目前遵循的博物館定義 國際博物館協會( ICOM )從 2017 年就陸續向全球徵集與時俱進的「博物館新定義」提案和建議。目前使用的定義為 2007 年的版本: 英語原文 “A museum is a non-profit, permanent institution in the service of society and its development, open to the public, which acquires, conserves, researches, communicates and exhibits the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of humanity and its environment for the purposes of education, study and enjoyment.” (ICOM Statutes, 2007) 中譯版本 「博物館為一非營利、常設性機構,為了服務社會與促進社會發展,開放給大眾,而從事蒐集、維護、研究、溝通與展示人類的有形與無形文化遺產,以及其環境的場所。」(引用自陳國寧館長《博物館的定義:從 21 世紀博物館的社會現象反思》,2018) 最新推出的博物館定義 2019 年 7 月 22 日 ICOM 於巴黎執行委員會上釋出的新定義為: 英語原文 “Museums are democratizing, inclusive, and polyphonic spaces for critical dialogue about the pasts and the futures.” The new wording stresses the importance of championing human justice, equality, and the wellbeing of the planet. It also suggests that museums acknowledge and address the conflicts and ch

【博物館見聞|新聞分享】博物館與贊助(下):文化洗錢?還是善用金錢?

Photo by Author, at Tate Modern in London, 14th July 2019. 接續 前 篇 〈看博物館與贊助 ( 上 ) :大英博物館公開捍衛 BP 石油資助〉,英國其他博物館也面臨相同的問題。 事實上,大英博物館並不是唯一一個有遇到爭議企業贊助的館舍。 倫敦泰特美術館(Tate Modern)在結束與BP的贊助合作關係前,也曾有藝術家以行為藝術和快閃行動對此表達抗議。 V&A博物館館長Tristram Hunt在2019年7月時,公開為他們當時的贊助人Sackler家族提出辯護,肯定其藝文贊助的貢獻;儘管那時Sackler家族捲入了「美國史上最嚴重的毒品危機」——其旗下的旁支藥廠涉及製造高成癮性的鴉片類止痛藥OxyContin,患者在使用這類止痛藥後容易上癮——震撼了當時的美國社會。 此外,美國惠特尼美術館所舉辦的惠特尼雙年展(Whitney Biennial),2019年7月開展前也因藝術家們抗議董事會副主席(亦為該館贊助企業之一的老闆)Warren B.Kanders的爭議性身分,導致出現參展藝術家陸續退出雙年展的「開天窗」危機,使得Warren B.Kanders不得不迫於壓力於同一月份辭職。(註:Warren B.Kanders擁有軍事用品製造公司Safariland,該公司生產如防彈背心、防彈機器人、催淚瓦斯等,而其催淚瓦斯被大量運用於許多國家的抗議或鎮壓行動,如美墨邊境對付移民,亦曾在中東地區導致傷亡,其中包含兒童)   其他類似案例(英國): ·          殼牌( Shell )石油公司贊助倫敦國家美術館舉行的林布蘭展覽 ·          BP 贊助倫敦國家美術館肖像獎( Portrait Award ) ·          BP 航運公司和殼牌航運公司贊助英國國家海事博物館 ·          波音( Boeing )公司軍事部門(武器和軍用飛機製造商,包括轟炸機、戰鬥機和攻擊直升機),目前為英國帝國戰爭博物館阿富汗展覽贊助商 ·          拜耳( Bayer )製藥及化工公司(曾出產:海洛因、芥子毒氣、毒鼠強及巴拉松等毒藥和毒氣產品)為倫敦舊手術室博物館( The Old Operating M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