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2020的文章

【每月文章回顧】2020年3月份

哈囉大家好,為了方便大家回顧博物館吧內 有興趣的文章,特別製作了「每月文章回顧」,歡迎 使用 Ctrl+F 查找想要搜尋的標題,再點選連結進去觀看Facebook全文唷! 3/1 【 紀念美國童書巨擘蘇斯博士(Dr. Seuss),歡迎來到「蘇斯博士博物館的奇幻世界」 】 3/2 【 因應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巴黎羅浮宮宣布暫停開放,後續開放時間依網站公告為準 】 3/3 【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重金整修「英國裝飾藝術展廳」,已正式對外開放並講述更多大英帝國及其黑暗面的故事 】 3/4 【 三月為女性歷史月!各藝文機構和企業邀請大家一同致敬偉大的女性 】 3/5 【 紀念拉斐爾逝世500週年,羅馬今天開幕史上最大的拉斐爾主題特展 】 3/6 【 美國二戰時期愛國歌曲《鉚釘工蘿西》的靈感女主角過世,其鉚釘女工形象將永留歷史 】 3/9 【 巴黎奧賽美術館獲得匿名贊助款,將啟動擴大展覽及教育的「Orsay Grand Ouvert」改造計畫 】 【 義大利總理簽署法案,關閉全國近500家博物館和美術館等公共場所,衝擊拉斐爾500週年紀念特展 】 3/11 【 Apple與俄羅斯冬宮博物館合作行銷其新手機功能,一鏡到底錄製整個冬宮博物館! 】 【 英國維多利亞協會向議會呼籲採取更多行動來保護廢棄的文化遺產,以降低人為縱火的可能 】 3/14 【 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一名員工證實感染新冠病毒,館方表示已進行深度清潔並維持開放 】 3/15 【 美國博物館發起#MuseumMomentofZen網路活動,希望透過藝術作品的「禪意」降低人們對疫情的焦慮 】 3/17 【 在家就能享受眾多免費線上博物館、交響樂和歌劇表演,不出國也可以欣賞各國世界級展演 】 3/19 【 新冠病毒疫情影響,巴黎聖母院暫停修復工程 】 3/20 【 博物館界面臨近年最嚴峻的財務危機,美國博物館聯盟向國會爭取40億美元紓困經費 】 3/21 【 鐵道迷看過來!每天只要5分鐘,美國鐵道博物館為你/妳介紹各式的火車及其歷史 】 3/22 【 為前線醫療人員加油!荷蘭國立博物館號召保存修復師捐贈多餘的口罩及手套等物資給前線醫療人員 】 3/23 【 沖繩首里城的重建持續推進,政府號召志工共同參與文化遺產復原工作...

【文化資產|趨勢潮流】「不願成為失去歷史的人」,泰米爾人廢墟中搶救「貝葉手稿」

本篇刊登於《換日線》 https://crossing.cw.com.tw/article/13159 斯里蘭卡,是位於印度東南方的一個島國,在僧伽羅語裡意為「光明富庶的土地」。特殊的歷史及位置,造就了她成為多元的國家,境內佔  74.9%  的僧伽羅人為佛教徒,也是斯國的主要人口,人口次多的泰米爾人僅佔  11.2% ,以印度教徒為主。此外,國內還有摩爾人等少數民族,以及穆斯林和基督教徒。 然而,不同民族間相處得並不融洽,該國長期以來一直面臨族群和宗教衝突的問題。由於僧伽羅人擔心其他宗教團體的人口數和勢力,會逐漸威脅佛教徒;加上泰米爾人漸漸主導了斯里蘭卡的東北部,因此,部分僧伽羅人除了歧視和攻擊少數宗教群體外,也長期剝奪了泰米爾人的選舉權,導致極端的泰米爾人組成了武裝叛亂組織「 泰米爾之虎 」,於 1983 年襲擊政府軍,引爆 斯里蘭卡內戰 。 這場內戰一打超過 20 年,直到 2009 年,斯里蘭卡政府軍擊殺了泰米爾之虎的首領後才結束。雙方交戰不只造成了大量的傷亡、迫使人民逃離家園,也造成了無數乘載歷史珍稀價值的手稿文獻丟失與毀損。 斯里蘭卡首都可倫坡的清真寺。圖/  Wikimedia Commons 我協助同在瀕危檔案計畫(Endangered Archives Programme)團隊的同事檢視了斯里蘭卡努拉罕基金會(Noolaham Foundation)陸續追回和搶救出的 貝葉手稿 圖檔,這些破損的手稿上面寫著當地特有的泰米爾語。 「這些手稿真美,不是嗎?」我說。 「是啊,而且它們很難製作,從內戰裡救出來的手稿不多,但好險沒有全部被摧毀。」同事慶幸地答。 世代傳承的「貝葉手稿」,內容多元且獨特 貝葉手稿源於印度,最初被用來紀載佛經。手稿使用的材質取自於貝葉棕櫚的葉片,製作過程極其繁複,必須先將棕櫚葉煮沸,再去除外部的纖維層,然後進行曝曬、裁切和上油等手續,最後才能使用特製的鐵筆刻上文字與沾上墨水,整個過程大約需要 10 到 15 天──這樣費時費力的手工技術正面臨失傳和凋零,目前大多僅剩老一輩的師傅還會製作。 這次的貝葉手稿主要來自斯里蘭卡賈夫納(Jaffna)地區, 當地大多數的家庭都有收藏自己的手稿,但記錄的內容不是經文,而是從家族族譜、個人星座、占星圖,到土地所有權...

【文化資產|趨勢潮流】你一定看過她!二戰時美國家喻戶曉的女人──鉚釘工蘿西

本篇刊登於《故事》: 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gushi/2003-rosie-the-riveter/ 三月是美國的女性歷史月(Women’s History Month),特別用來紀念和表彰對美國歷史、文化及各行各業有貢獻的女性們。而提到近代美國歷史上的女性,就不能不提到鉚釘工蘿西(Rosie the Riveter)。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大部分的美國民眾對於「鉚釘工蘿西」都不陌生,這位「蘿西」曾出現在各個街道巷弄的海報與每戶人家的電視螢幕中,還有許多藝術家以她為主題繪製了作品,甚至連作詞家瑞德埃文斯(Redd Evans)和作曲家約翰雅各勒布(John Jacob Loeb)都特別幫她寫了一首歌,曲名就叫做《鉚釘工蘿西》。 鉚釘工蘿西「我們能做到!」(We Can Do It!)海報,取自 Acclaim Images 究竟,這位家喻戶曉的鉚釘工蘿西是誰?又是什麼原因讓她在戰爭期間能有這麼大的影響力?本篇就帶大家來揭開這位「鉚釘工蘿西」的神秘面紗。 鉚釘工蘿西到底是誰? 從海報的形象上來看,蘿西是位年輕的女性,她有著結實的肌肉與拳頭,頭戴紅色白圓點的頭巾,身上還穿著深藍色的工裝,帶有點陽剛的氣質。 事實上,「鉚釘工蘿西」指的是二戰期間在美國國防生產線上所有的女性勞工,因此特別選擇了當時為戰鬥機、坦克車和軍艦打上鉚釘的女性作為集體代表。 之所以會選擇女性工人為主要形象,正是因為當時大多數的男性都加入了戰爭前線,造成國內勞動力大缺,國家為了解決短缺的人力,便開始積極鼓勵女性走出家門,進入工廠,成為勞動生產線的一部份,許多女性因而成為職業婦女。女性被允許在國防相關工廠內從事零件製造、安裝焊接和調整維修等工作,如:戰機配裝廠、軍艦造船廠、坦克生產線等,從事過去主要由男性負責的職務。 當然並非所有的戰時女性都是從事鉚釘工,還有從事其他如波音公司軍事部門、生產戰機覆蓋布料、飛行員衣物的裁縫師徒、手榴彈公司裡組裝彈藥的製造人員等。那個時代,女性的有酬勞動正式跳脫了二戰前的打字員、護士及教師等「傳統女性職業」範疇,證明了女人可以和男人一樣拿起沉重的鉚釘槍工作,大大地改變了女性的工作類型及工作量。 1940 年到 1945 年間,美國大約有 500 萬名的婦女投入職場,她們很多於全國各地的國防和軍...

【博物館見聞|活動介紹】在家就能享受眾多免費線上博物館、交響樂和歌劇表演,不出國也可以欣賞各國世界級展演

#在家除了追劇還有更多的藝文選擇 新冠疫情來襲,有鑑於各大實體博物館、音樂廳及劇院紛紛配合防疫政策暫時關閉,線上展演已成為了目前的主流。 這邊特別整理了幾個線上網站和數位平台要帶大家來認識,不用出門就能在家享受世界級的博物館展覽、交響樂和經典歌劇表演,希望它們能夠陪伴大家「藝」起度過防疫時期😊 ➤交響樂團演出   這次的疫情使得各地的交響樂團陸續取消演出,讓許多喜愛音樂的朋友不能大飽耳福而感到失望。   不過,不用擔心!柏林愛樂樂團以及墨爾本交響樂團都提供了線上高音質/高畫質的影片與直播,來讓各國的樂迷們在防疫的同時,也能盡情享受音樂。   記得務必在【3月31日前】到柏林愛樂的官網上使用代碼BERLINPHIL並註冊會員,就可以享有30天免費觀看該網站上所有優質音樂演出和表演的資格,內容涵蓋60年以來的音樂會影片、超過40場演奏直播和紀錄片等,機會難得可千萬別錯過! . 柏林愛樂樂團 . 墨爾本交響樂團 (YouTube平台) ➤經典歌劇表演   雖然許多劇院暫時關閉,無法親臨現場欣賞,不過熱愛歌劇的你/妳現在有另一種選擇!   紐約大都會歌劇院雖然閉館,但即日起,每晚7:30(紐約當地時間)將免費在網路上直播各部經典舞台劇(請詳網站節目表),包含比才的《卡門》、古諾的《羅密歐與茱麗葉》等,陪伴全球的歌劇迷一同度過防疫時期,當天播放的歌劇在20小時內都可以重複觀看。   假如你/妳不想被時間限制也沒關係!這裡還有世界三大歌劇藝術聯盟之一「歐洲歌劇聯盟」的數位平台OperaVision,該平台獨家提供免費又多樣的選擇,來自德國、義大利、法國、日本和俄羅斯等全球44個國家102個合作夥伴的優質歌劇演出實況,如:普契尼的《蝴蝶夫人》和《托斯卡》、莫札特的《費加洛婚禮》和《唐‧喬望尼》等經典歌劇,絕對能一飽大家的眼福。 . 大都會歌劇院 . OperaVision數位平台 ➤博物館展覽   說到線上虛擬博物館,除了一些博物館本身的網站,不能不提到與Google Arts & Culture平台合作的眾多知名館舍。   以下精選了其中的幾個博物館,提供給宅藝族的你/妳在無聊時,可以動動手指並身入其境漫遊各國國家級博物館與美術館,探索每一個令人驚豔的展場與藝術品。 . 倫敦大英博物館 . 紐約古根漢美術館 . 華盛頓國家美術館 ...

【文化資產|趨勢潮流】女性歷史月!九個品牌、博物館,都推動女力慶祝活動

本篇刊登於《女人迷》: 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23560?utm_campaign=integromat&utm_medium=social&utm_source=facebook.main&ref=fbmain 三月是美國的女性歷史月(Women's History Month),用來紀念與表彰女性對美國歷史、文化和各行各業的貢獻及影響力。此外,3 月 8 日也是聯合國所訂定的國際婦女節(International Women's Day),藉此紀念女性爭取權利的歷史,同時為世界各地在經濟、政治、社會等領域表現卓越和默默奉獻的女性喝采,提醒著我們如果忘記了過去,就無法在性別平權的道路上前進。 圖片|Photo by  Library of Congress  on  Unsplash 這個月可以說是女性爭取平等而艱苦奮鬥的美麗證據,卻也一再凸顯女性在歷史和當代社會的成就仍有相當大的程度處於被忽視的情形。因此,女性歷史月除了是慶祝全球女性的貢獻外,目的也是為了引起大眾關注目前女性所遭遇的困境,利用這一個月密集的系列活動來反思現在社會中女性的現狀,是不是依舊被期待某些性別特質?是不是依舊框限女性「應該」要做什麼?又是不是將女性寫回了歷史?「性別平權」顯然仍是我們當今社會需要努力的終極目標。 今年,各個藝文組織和企業紛紛推出了各種慶祝活動,透過自身平台講述更多從古至今的女性故事,來向現在社會和過去歷史上的偉大女性們致上最高的敬意,告訴大眾所有的女性都是自己的領導者,定義著自己無可取代的獨特性、美麗與堅韌,並且邀請世界各地的人們共襄盛舉,一同看見女性強大的影響力。以下就帶大家來一探這次相關的女性歷史月活動: 時代雜誌打造「世紀女性百人榜」 美國時代雜誌《TIME》最著名的莫過於每年評選出當年度對世界最具有影響力的人事物—時代年度風雲人物。今年三月,時代雜誌特別推出了「世紀女性百人榜」(100 Women of the Year),選出了 1920 年到 2020 年各年度代表的女性風雲人物,共 100 名,並且介紹她們的成就、貢獻與故事,來紀念美國女性獲得完整參政權(投票權和從政權)100週年! 許多家喻戶曉的知名女性,如:1924 年知名設計師...

【文化資產|趨勢潮流】皇家認證的同志歷史!英國宮殿推《Queer Lives》導覽旅遊

本篇刊登於《女人迷》: 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23493 說到倫敦知名旅遊景點,不能不提到倫敦塔(The Tower of London)、漢普頓宮(Hampton Court Palace)和肯辛頓宮(Kensington Palace)。它們在英國歷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且與英國宮廷文化密不可分,由獨立的慈善組織「歷史皇家宮殿(Historic Royal Palaces)」統一管理,目標幫助參觀者探索英國宮廷貴族和人民如何塑造社會及歷史的故事,被視為英國重要的官方旅遊門面。 不過這並不代表它們很保守! 歷史皇家宮殿宣布自本(2)月開始至七月,將與屢次獲獎的知名劇作家 Chris Bush 及導演 Tom Latter 合作,編排一系列的沉浸式導覽和戲劇來呈現英國皇宮背後不為人知與受到壓抑的 LGBTQ+ 歷史,這系列被稱為「Queer Lives」,並以 2017 年紀念英格蘭和威爾斯男同性戀部分除罪化 50 週年在漢普頓宮和倫敦塔推出的 LGBTQ+ 歷史之旅為基礎。 策展人 Matthew Storey 說,「今年我們將結合我們在皇家收藏檔案中發現的一系列 LGBTQ+ 歷史事件——如同性戀、跨性別——來推出更多的展演活動,將我們所學的知識帶到另一個新的高度。我們也將與優秀的劇作家、導演和眾多傑出演員一起合作,除了讓觀眾學習英國宮廷悠久的歷史外,也用充滿情感和幽默的方式介紹其 LGBTQ+ 的過去」。 「如果亨利八世極端的異性戀,和對他配偶粗暴的行為可以在學校的正規歷史中被教授,那為什麼 LGBTQ+ 不能在英國歷史上佔有一席之地呢?」 2 月份為英國 LGBT 歷史月(LGBT History Month),倫敦塔將會舉辦超過 14 場相關的表演。其中,許多「沉浸式」表演聘請到變裝皇后,並依據英國皇室過去真實的 LGBTQ+ 歷史進行角色扮演,如:變裝渡鴉、愛德華二世、安妮皇后等,讓觀眾身處皇宮中,還能親身與演員互動和對話來認識歷史,一覽皇室之間同性戀、雙性戀和跨性別的情慾糾葛與愛恨情仇。 此外,這次的導覽也會與觀眾對話,討論 1918 年倫敦塔一名駐點士兵的案件,該士兵被指控有逃兵和變裝的罪名,不過當時的報紙卻針對他的變裝行為和女性身分認同大做文章與進行嘲諷,導覽內容將引導...

【文化資產|趨勢潮流】為什麼出現在新聞版面的敘利亞只有難民和戰爭?── 一名敘利亞人的真誠告白

本篇刊登於《換日線》: https://crossing.cw.com.tw/article/13078 「敘利亞與土耳其的衝突越演越烈,土耳其反攻擊落兩架敘利亞蘇愷戰機⋯⋯」,看著最近敘利亞與土耳其衝突的 新聞畫面 和電視中殘破的街道,我倒抽了一口氣關掉電視,想起了前半年前與我在英國道別的敘利亞朋友Rihanna。 敘利亞是認識世界古文明的寶庫 Rihanna 是來自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的學者,研究專長是阿拉伯語及英語文學,和我一同在瀕危檔案計畫( Endangered Archives Programme )團隊中工作,她負責對阿拉伯語的瀕危古文獻進行建檔分類。 我們都是對歷史文化有興趣的人,因此非常談得來,什麼話題都成了我們瞭解和認識彼此文化的窗口。在我們互相道別的前一個禮拜,當時 BBC 新聞播著有關美軍指出伊斯蘭國(ISIS)正在敘利亞和伊拉克集結勢力、試圖重整恐怖勢力的消息,畫面上是滿目瘡痍的街道,顯示戰火毫不留情地蹂躪了這個國家。 雖然無話不談,但對於詢問國家內戰及難民情況這類有政治與道德顧慮,而且可能引起談話人創傷回憶的話題總是難以啟齒。Rihanna 看了新聞畫面後淡淡地說,「 敘利亞其實是很美的,在我心裡她一直是 」。順著這段話語,我問「妳介意跟我分享妳的家鄉嗎?」 敘利亞是世界上最古老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擁有超過 700 處的考古遺址, 這裡是基督教的發源地、伊斯蘭信仰的重要傳播中心 ,曾被羅馬、阿拉伯、拜占庭和鄂圖曼土耳其等古老帝國佔領,輝煌的歷史也在此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層和痕跡,為敘利亞豐富精采的文化脈絡打下了根基。 公元前 5000 年的歷史遺址慘遭戰爭摧毀 Rihanna 說,「敘利亞在內戰前真的很美,我在首都大馬士革工作,那裡有川流不息的車輛,人群熙熙攘攘,即使來自不同的宗教背景也能相安無事地走在一起,新鮮蔬果花卉和市場裡色彩繽紛的飾品為城市帶來了活力,路邊餐廳攤販飄出來的各種辛香料味,交織成了獨特的人文風景⋯⋯」聽著她的形容,我能想像大馬士革的舊城區在夕陽落下時呈現一片橘紅色,中央的倭馬亞清真寺就像是這個文化軀體中跳動的心臟;而夜晚的燈火璀璨,美個像塊耀眼的寶石,閃爍著漂亮的光芒。 「妳知道嗎,敘利亞不是只有頹垣敗瓦」她說。 從 2011 年持續至今的內戰和伊斯蘭國的文化清洗摧毀了許多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