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文化資產|趨勢潮流】你一定看過她!二戰時美國家喻戶曉的女人──鉚釘工蘿西

本篇刊登於《故事》: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gushi/2003-rosie-the-riveter/

三月是美國的女性歷史月(Women’s History Month),特別用來紀念和表彰對美國歷史、文化及各行各業有貢獻的女性們。而提到近代美國歷史上的女性,就不能不提到鉚釘工蘿西(Rosie the Riveter)。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大部分的美國民眾對於「鉚釘工蘿西」都不陌生,這位「蘿西」曾出現在各個街道巷弄的海報與每戶人家的電視螢幕中,還有許多藝術家以她為主題繪製了作品,甚至連作詞家瑞德埃文斯(Redd Evans)和作曲家約翰雅各勒布(John Jacob Loeb)都特別幫她寫了一首歌,曲名就叫做《鉚釘工蘿西》。
鉚釘工蘿西「我們能做到!」(We Can Do It!)海報,取自Acclaim Images
究竟,這位家喻戶曉的鉚釘工蘿西是誰?又是什麼原因讓她在戰爭期間能有這麼大的影響力?本篇就帶大家來揭開這位「鉚釘工蘿西」的神秘面紗。

鉚釘工蘿西到底是誰?

從海報的形象上來看,蘿西是位年輕的女性,她有著結實的肌肉與拳頭,頭戴紅色白圓點的頭巾,身上還穿著深藍色的工裝,帶有點陽剛的氣質。
事實上,「鉚釘工蘿西」指的是二戰期間在美國國防生產線上所有的女性勞工,因此特別選擇了當時為戰鬥機、坦克車和軍艦打上鉚釘的女性作為集體代表。
之所以會選擇女性工人為主要形象,正是因為當時大多數的男性都加入了戰爭前線,造成國內勞動力大缺,國家為了解決短缺的人力,便開始積極鼓勵女性走出家門,進入工廠,成為勞動生產線的一部份,許多女性因而成為職業婦女。女性被允許在國防相關工廠內從事零件製造、安裝焊接和調整維修等工作,如:戰機配裝廠、軍艦造船廠、坦克生產線等,從事過去主要由男性負責的職務。
當然並非所有的戰時女性都是從事鉚釘工,還有從事其他如波音公司軍事部門、生產戰機覆蓋布料、飛行員衣物的裁縫師徒、手榴彈公司裡組裝彈藥的製造人員等。那個時代,女性的有酬勞動正式跳脫了二戰前的打字員、護士及教師等「傳統女性職業」範疇,證明了女人可以和男人一樣拿起沉重的鉚釘槍工作,大大地改變了女性的工作類型及工作量。
1940 年到 1945 年間,美國大約有 500 萬名的婦女投入職場,她們很多於全國各地的國防和軍火工廠內工作,破天荒地從事以往由男性壟斷的職業,像是飛機工業類。到了 1943 年,超過 31 萬名女性在美國航空業工作,佔了該行業總勞動力的 65%(戰前僅有1%),一時放眼望去,在廠房內走動的大多數都是女性工人。
1943年,拿著鉚釘槍為戰機打上鉚釘的「鉚釘工蘿西」,取自Wikipedia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女性形象

1942 年,藝術家霍華德.米勒(J. Howard Miller)替美國西屋電氣公司(Westinghouse Electric)為了鼓勵女性加倍生產戰爭前線所需物資,便以蘿西為主題設計了一款「我們能做到!」的宣傳海報。同年,歌曲《鉚釘工蘿西》推出,成為當時廣播裡的熱門金曲,整首歌曲調旋律輕快、歌詞充滿著濃濃的女性愛國主義,讓人們朗朗上口。
「一整天,無論是晴天還是雨天
她都是生產線的一部份
她正在創造歷史,為了勝利而工作
……
她坐在機身上,這位看似弱小的女性比起男性可以做得更多
蘿西有男朋友,名叫查理
查理是海軍陸戰隊員,蘿西可以保護查理
……
蘿西買了很多戰爭債券,
她希望她可以買更多的債券
她把她多餘的現金都投入了國防 ……
蘿西讓那些參加雞尾酒會喝著乾馬丁尼、吃著魚子醬的女孩們感到無地自容…」 (以上歌詞內容為暫譯與節選) 
1943 年,藝術家諾曼.洛克威爾(Norman Rockwell)也以蘿西為主題,繪製《星期六晚報》(The Saturday Evening Post)的封面。1944 年甚至推出蘿西的同名電影等,這些「蘿西」都傳達了二戰期間主流的女性集體形象──女性自信又堅毅,她們和男性一樣可以保家衛國。
1943年,《星期六晚報》封面的鉚釘工蘿西,取自Wikipedia
1942年,愛國歌曲《鉚釘工蘿西》的專輯封面,取自Wikipedia

鉚釘工蘿西是否改變了對女性的印象

不過,這些被塑造為穿著工作服、頭髮包覆於頭巾,且手臂有明顯肌肉線條的「蘿西」們,並不代表當時的社會已做好準備來接受擁有陽剛氣質的女性。
事實上,在當時男性主導的工作環境中,女性依然受到了傳統文化和性別刻板印象的限制。為了讓女性願意走進工廠工作,也為了使男性們放心,政府戰時宣傳的鉚釘工蘿西形象,依舊強調女性化的特徵──塗著指甲油、刷著捲翹的睫毛和擦著紅潤的口紅。同時,一些工廠還向女性員工提供如何化妝的課程,即使戰爭期間從來沒有給女性配給化妝品過。
由於此時的蘿西們接任了多數過去主要由男性擔任的職務,也比以往任何時候賺得了更多的錢,但蘿西們的薪水仍然遠遠少於從事同樣工作的男性。有歷史學家指出,當時女性的工資很少超過男性,例如 1944 年,一名資深的女性工人每週平均工資為 31.21 美元,而相同條件下的男性工人平均週薪則是 54.65 美元。[1] 另外,女性還可能必須面對職場上少數男性同事的輕視態度,也可能被排除在較高的職位之外,女性職場存在著嚴重的玻璃天花板效應。

戰爭期間「蘿西神話」帶來的影響

剛柔並濟的「鉚釘工蘿西」神話成為了國家戰時勞動力的重要一環。雖然女性被迫接受許多不平等的待遇,不過相較於過去,女性權益還是稍稍取得了一部份的突破。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職業婦女面臨巨大的挑戰,她們全力工作的同時,卻也得背負著原有的家庭包袱,兼顧員工與母親的雙重角色,導致這些全職女性們出現了蠟燭兩頭燒的困境。當時的美國第一夫人愛蓮娜.羅斯福(Eleanor Roosevelt)就曾敦促其丈夫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總統,成立美國第一家幼托設施,最後總共完成了七個托兒中心來照護十萬名兒童。
同時,愛蓮娜也鼓勵各行各業的老闆為女性工人建造日間托兒設施,以順利招募和吸引婦女願意投入職場。雖然這些努力仍無法滿足當時的職業婦女需求,卻也打開了一道為職業婦女著想的建設大門。
另一方面,儘管婦女面臨許多職場歧視與不平等待遇,不過總體上來說,「蘿西神話」還是使得婦女能從事的工作類型增加,平均獲得的工資總額也提高了,這賦予女性在未來幾十年重新挑戰職業上的傳統性別成見,並走向爭取同工同酬、平等權利的女權運動道路。一些研究也認為,戰後被辭退而失去工作的女性,無形中帶動了女性創業精神和趨勢。 

二戰後的「蘿西」們

1940 年到 1945 年被稱為「鉚釘工蘿西」的時代,美國勞動力中的女性比例從 27% 提升到將近37%,增加了大約 650 萬人,甚至還有 35 萬名婦女在武裝部隊中服役。到了 1945 年時,全美已婚婦女幾乎有四分之一都在職場上工作。
但是隨著戰事結束,戰場上的男性們即將返回工作崗位,女性在戰爭期間從事生產的國防工業,例如軍用飛機和彈藥等,也不再被大量需要,國家媒體宣傳的新內容並非是讚美蘿西們協助保家衛國,反而是鼓勵蘿西們「回歸正職」專心照顧家庭,以身作則當一位好媽媽。即使統計資料顯示,有高達 75% 的婦女想要留下來繼續工作,她們仍被解雇裁員,或因越來越困難的工作內容與不友善的勞動條件而被迫自行辭職。
1943年,一則廣告強調戰後的婦女應回歸家庭主婦的身分,取自Wikipedia
不過,韌性又堅強的「蘿西們」當然沒有那麼容易就被打敗。
1950 年左右,還是有將近 32% 的婦女持續在職場上工作,其中大約一半為已婚婦女。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蘿西神話」鞏固了女性在勞動生產線的位置,同時也改變了公眾對於職業婦女的評論和看法,提升社會看待婦女工作的文化接受度。
世界大戰已結束近九十年,當時的蘿西們如今也已白髮蒼蒼,甚至逐漸凋零。在瞭解蘿西們的故事同時,我們是否也該持續審視目前女性的勞動條件,將性別平權的議題延伸至所有勞動者身上呢?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博物館見聞 | 新聞分享】世界各地博物館和藝術工作人員都在匿名公布他們的薪水,並敦促博物館/藝術行業應做出改善Museum Workers Share Their Salaries and Urge Industry-Wide Reform

今年6月開始已經超過3000名全球博物館及美術館的專業人士開始將他們的薪水添加到google電子表單,詳細說明了他們職位的薪水,有些富有聲望的薪水可能比你想的還低。 Print screen by Author 這幾年由於各國財政緊縮,許多政府開始大刀闊斧的砍向文化藝術預算,為了維持營運,西方博物館界出現了倒閉或是裁員的情形,如:減少館內員工數、撤裁高階策展和研究人員,甚至是博物館無法負擔營運成本直接關閉,變相地導致了專業人才的流失。 此趨勢引起了各地博物館專業人員的不滿,今年6月初,由美國費城藝術博物館的助理策展人Michelle Millar Fisher發起了「Art / Museum Salary Transparency 2019」(2019年藝術/博物館薪資透明化表單) google表單 ,鼓勵相關博物館人士將自己職位的薪資公開(但匿名),也可以記錄下種族、育嬰假和性別等統計資訊,包含: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哈佛美術館、惠特尼美術館等知名館舍。 此表單一出後,立即獲得世界各地的博物館人員的迴響,來自加拿大、英國、澳洲和日本等國家也紛紛加入了表單填寫的行列(現在仍持續增加中)。這些數據資料提供了大眾對於世界上最負盛名的博物館/美術館,以及各地博物館的經濟體系有了關鍵的洞察,例如,布魯克林博物館的兩名女性助理策展人分別列出了她們的年薪為44,000美元和50,000美元;美國古根漢美術館的一位資深策展人則列出了其目前的年薪為100,000美元,但表示其起薪僅為20,000美元(未說明日期和職位);倫敦扎布羅多維克茨收藏館一名畫廊助理則表示其part-time薪資為8.5鎊一小時(約台幣340元)。 發起人Michelle Millar Fisher表示,很多時候博物館/藝術工作人員必須要仰賴兼職和從事其他工作來養活自己,因此,我們必須勇敢一點,把訊息添加到表單中,以提升博物館與藝術工作者的凝聚力,因為我們不這樣做,一切都會保持不變,團結是我們唯一可以產生重大改變的途徑。 於該google表單上的策展助理員薪資(局部) Sourced from Ivan De Luce/Business Insider 雖然該表單(2019年藝術/博物館薪資透明化表單)為匿名發布,目前無法確認和驗證所

【博物館見聞 |新聞分享】ICOM博物館新定義的挑戰 The Challenge of Creating A New Museum Definition (9/7更新)

Photo by Author, at National History Museum in London, 26 th  July 2019. 目前遵循的博物館定義 國際博物館協會( ICOM )從 2017 年就陸續向全球徵集與時俱進的「博物館新定義」提案和建議。目前使用的定義為 2007 年的版本: 英語原文 “A museum is a non-profit, permanent institution in the service of society and its development, open to the public, which acquires, conserves, researches, communicates and exhibits the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of humanity and its environment for the purposes of education, study and enjoyment.” (ICOM Statutes, 2007) 中譯版本 「博物館為一非營利、常設性機構,為了服務社會與促進社會發展,開放給大眾,而從事蒐集、維護、研究、溝通與展示人類的有形與無形文化遺產,以及其環境的場所。」(引用自陳國寧館長《博物館的定義:從 21 世紀博物館的社會現象反思》,2018) 最新推出的博物館定義 2019 年 7 月 22 日 ICOM 於巴黎執行委員會上釋出的新定義為: 英語原文 “Museums are democratizing, inclusive, and polyphonic spaces for critical dialogue about the pasts and the futures.” The new wording stresses the importance of championing human justice, equality, and the wellbeing of the planet. It also suggests that museums acknowledge and address the conflicts and ch

【博物館見聞|新聞分享】博物館與贊助(下):文化洗錢?還是善用金錢?

Photo by Author, at Tate Modern in London, 14th July 2019. 接續 前 篇 〈看博物館與贊助 ( 上 ) :大英博物館公開捍衛 BP 石油資助〉,英國其他博物館也面臨相同的問題。 事實上,大英博物館並不是唯一一個有遇到爭議企業贊助的館舍。 倫敦泰特美術館(Tate Modern)在結束與BP的贊助合作關係前,也曾有藝術家以行為藝術和快閃行動對此表達抗議。 V&A博物館館長Tristram Hunt在2019年7月時,公開為他們當時的贊助人Sackler家族提出辯護,肯定其藝文贊助的貢獻;儘管那時Sackler家族捲入了「美國史上最嚴重的毒品危機」——其旗下的旁支藥廠涉及製造高成癮性的鴉片類止痛藥OxyContin,患者在使用這類止痛藥後容易上癮——震撼了當時的美國社會。 此外,美國惠特尼美術館所舉辦的惠特尼雙年展(Whitney Biennial),2019年7月開展前也因藝術家們抗議董事會副主席(亦為該館贊助企業之一的老闆)Warren B.Kanders的爭議性身分,導致出現參展藝術家陸續退出雙年展的「開天窗」危機,使得Warren B.Kanders不得不迫於壓力於同一月份辭職。(註:Warren B.Kanders擁有軍事用品製造公司Safariland,該公司生產如防彈背心、防彈機器人、催淚瓦斯等,而其催淚瓦斯被大量運用於許多國家的抗議或鎮壓行動,如美墨邊境對付移民,亦曾在中東地區導致傷亡,其中包含兒童)   其他類似案例(英國): ·          殼牌( Shell )石油公司贊助倫敦國家美術館舉行的林布蘭展覽 ·          BP 贊助倫敦國家美術館肖像獎( Portrait Award ) ·          BP 航運公司和殼牌航運公司贊助英國國家海事博物館 ·          波音( Boeing )公司軍事部門(武器和軍用飛機製造商,包括轟炸機、戰鬥機和攻擊直升機),目前為英國帝國戰爭博物館阿富汗展覽贊助商 ·          拜耳( Bayer )製藥及化工公司(曾出產:海洛因、芥子毒氣、毒鼠強及巴拉松等毒藥和毒氣產品)為倫敦舊手術室博物館( The Old Operating M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