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刊登於《換日線》https://crossing.cw.com.tw/article/13159
斯里蘭卡,是位於印度東南方的一個島國,在僧伽羅語裡意為「光明富庶的土地」。特殊的歷史及位置,造就了她成為多元的國家,境內佔 74.9% 的僧伽羅人為佛教徒,也是斯國的主要人口,人口次多的泰米爾人僅佔 11.2%,以印度教徒為主。此外,國內還有摩爾人等少數民族,以及穆斯林和基督教徒。
然而,不同民族間相處得並不融洽,該國長期以來一直面臨族群和宗教衝突的問題。由於僧伽羅人擔心其他宗教團體的人口數和勢力,會逐漸威脅佛教徒;加上泰米爾人漸漸主導了斯里蘭卡的東北部,因此,部分僧伽羅人除了歧視和攻擊少數宗教群體外,也長期剝奪了泰米爾人的選舉權,導致極端的泰米爾人組成了武裝叛亂組織「泰米爾之虎」,於 1983 年襲擊政府軍,引爆斯里蘭卡內戰。
這場內戰一打超過 20 年,直到 2009 年,斯里蘭卡政府軍擊殺了泰米爾之虎的首領後才結束。雙方交戰不只造成了大量的傷亡、迫使人民逃離家園,也造成了無數乘載歷史珍稀價值的手稿文獻丟失與毀損。
斯里蘭卡首都可倫坡的清真寺。圖/ Wikimedia Commons
我協助同在瀕危檔案計畫(Endangered Archives Programme)團隊的同事檢視了斯里蘭卡努拉罕基金會(Noolaham Foundation)陸續追回和搶救出的貝葉手稿圖檔,這些破損的手稿上面寫著當地特有的泰米爾語。
「這些手稿真美,不是嗎?」我說。
「是啊,而且它們很難製作,從內戰裡救出來的手稿不多,但好險沒有全部被摧毀。」同事慶幸地答。
「是啊,而且它們很難製作,從內戰裡救出來的手稿不多,但好險沒有全部被摧毀。」同事慶幸地答。
世代傳承的「貝葉手稿」,內容多元且獨特
貝葉手稿源於印度,最初被用來紀載佛經。手稿使用的材質取自於貝葉棕櫚的葉片,製作過程極其繁複,必須先將棕櫚葉煮沸,再去除外部的纖維層,然後進行曝曬、裁切和上油等手續,最後才能使用特製的鐵筆刻上文字與沾上墨水,整個過程大約需要 10 到 15 天──這樣費時費力的手工技術正面臨失傳和凋零,目前大多僅剩老一輩的師傅還會製作。
這次的貝葉手稿主要來自斯里蘭卡賈夫納(Jaffna)地區,當地大多數的家庭都有收藏自己的手稿,但記錄的內容不是經文,而是從家族族譜、個人星座、占星圖,到土地所有權契等,應有盡有。有的家族手稿還蘊含了大時代的訊息,像是:印度教習俗、神話禱文、賈夫納法條和有關法律文件,以及民間文學與詩歌,是當地家庭代代相傳、凝聚彼此認同感的重要文化資產,且每份手抄本通常只有一份。
最特別的是,隨著不同的職業別,記載的內容也會有所不同。這次完成數位化的貝葉手稿有一部分來自阿育吠陀醫師波納亞(Ponnaiah)先生。波納亞醫師告訴我們團隊,「我們家族擁有百年歷史的傳統藥草知識,什麼疾病要使用特定的藥材、藥草的屬性和秘密配方等,都是記錄在貝葉手稿上,這是屬於我們這個家族獨有的歷史」,「每每看著這些文字內容,捧著每一代祖先親自刻寫下的貝葉手稿,我感覺他們彷彿正在對我說話,那是種跨越時空的精神交流」。
記載相關醫學知識的斯里蘭卡貝葉手稿。圖/ Wikimedia Commons
戰後回鄉,搶救歷史
波納亞醫師表示他保存了大約 50 束的貝葉手稿,有的記錄印度藥草的療法,有的寫著骨折和治療方式的說明,還有的敘述了心臟和血液有關的疾病,這些手稿是他最珍貴的財產。
只可惜 1995 年的 10 月,劇烈的武裝衝突讓他來不及帶上這些手稿就匆匆逃離家園。半年後回來時,屋內已遍布著被轟炸過的大洞和子彈掃射的痕跡,書籍文件全部被撕碎和燒毀,僅留下在衣櫃角落裡倖存的 3 束手稿。
「軍隊不知道手稿的價值,他們不懂那字字句句都是一個家族歷經幾百年累積下來的心血結晶,」波納亞醫師嘆了口氣。當地的研究員預估,光賈夫納地區至少就有數十萬的貝葉手稿毀於內戰。
儘管許多家庭和波納亞醫師一樣失去了祖傳的貝葉手稿,但隨著近年的戰後重建,越來越多倖存的手稿被發現,居民逐漸意識到:原來生命的脆弱可以如同蜉蝣,但這些手稿文獻,卻紮紮實實地代表了存在的重量。他們共同發起了活動,決定要在有生之年保護這些屬於自己的歷史文化與存在證明。這次,他們許下了願望──不願成為一個失去歷史的人。
「神話是彼此共通、共享的語言」
戰後返回家園先檢查手稿的泰米爾人,不只有波納亞醫師一人,還有 85 歲的退休稻農希瓦薩米(Sivasaamy)。
希瓦薩米先生在 2009 年,內戰結束的最後一年,和他的家人逃到了斯里蘭卡北方的一個難民營,直到 2012 年才回到自己的家中。希瓦薩米先生估計自己至少損失了 150 份的家族貝葉手稿,儘管如此,他說,「趁我還沒有老到不能動以前,我要把我記得的一切重新寫下來。雖然沒辦法阻止戰爭發生,但是我還能盡全力挽回失去的一切」。希瓦薩米先生從 2012 年開始投入找回貝葉手稿的工作,致力保存和收集,也協助替換一些破損的手稿,將這些手稿洗淨整理並妥善收存。
2016 年起,希瓦薩米先生將當地印度教女神卡娜基.安曼(Kannaki Amman)的神話傳說與歷史故事重新謄寫在新的貝葉手稿上,同時也到處徵詢印度教神職人員的意見,以確保這些記錄無誤,預計完成後會捐贈給當地祀奉卡娜基.安曼的神廟。他說,希望世世代代的人都能知道自己宗教的故事,「因為即使是神話,也是一種屬於彼此共通、共享的語言。」
專家保護、居民傳承
與大英圖書館瀕危檔案計畫團隊合作的努拉罕基金會,除了透過專家學者來保護和傳承斯里蘭卡少數族群瀕危的手稿文獻外,也結合當地人自發性的力量,無形中支撐起保存檔案文化遺產的堅強結構。而「不願成為沒有歷史的人」的意志,促進了瀕危貝葉手稿的數位化──它們不只對當地家庭來說是無價的歷史傳承,更是這個世界多元文化不可取代的一部份。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