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文化資產|趨勢潮流】「不願成為失去歷史的人」,泰米爾人廢墟中搶救「貝葉手稿」

本篇刊登於《換日線》https://crossing.cw.com.tw/article/13159
斯里蘭卡,是位於印度東南方的一個島國,在僧伽羅語裡意為「光明富庶的土地」。特殊的歷史及位置,造就了她成為多元的國家,境內佔 74.9% 的僧伽羅人為佛教徒,也是斯國的主要人口,人口次多的泰米爾人僅佔 11.2%,以印度教徒為主。此外,國內還有摩爾人等少數民族,以及穆斯林和基督教徒。
然而,不同民族間相處得並不融洽,該國長期以來一直面臨族群和宗教衝突的問題。由於僧伽羅人擔心其他宗教團體的人口數和勢力,會逐漸威脅佛教徒;加上泰米爾人漸漸主導了斯里蘭卡的東北部,因此,部分僧伽羅人除了歧視和攻擊少數宗教群體外,也長期剝奪了泰米爾人的選舉權,導致極端的泰米爾人組成了武裝叛亂組織「泰米爾之虎」,於 1983 年襲擊政府軍,引爆斯里蘭卡內戰
這場內戰一打超過 20 年,直到 2009 年,斯里蘭卡政府軍擊殺了泰米爾之虎的首領後才結束。雙方交戰不只造成了大量的傷亡、迫使人民逃離家園,也造成了無數乘載歷史珍稀價值的手稿文獻丟失與毀損。
斯里蘭卡首都可倫坡的清真寺。圖/ Wikimedia Commons
我協助同在瀕危檔案計畫(Endangered Archives Programme)團隊的同事檢視了斯里蘭卡努拉罕基金會(Noolaham Foundation)陸續追回和搶救出的貝葉手稿圖檔,這些破損的手稿上面寫著當地特有的泰米爾語。
「這些手稿真美,不是嗎?」我說。
「是啊,而且它們很難製作,從內戰裡救出來的手稿不多,但好險沒有全部被摧毀。」同事慶幸地答。
世代傳承的「貝葉手稿」,內容多元且獨特
貝葉手稿源於印度,最初被用來紀載佛經。手稿使用的材質取自於貝葉棕櫚的葉片,製作過程極其繁複,必須先將棕櫚葉煮沸,再去除外部的纖維層,然後進行曝曬、裁切和上油等手續,最後才能使用特製的鐵筆刻上文字與沾上墨水,整個過程大約需要 10 到 15 天──這樣費時費力的手工技術正面臨失傳和凋零,目前大多僅剩老一輩的師傅還會製作。
這次的貝葉手稿主要來自斯里蘭卡賈夫納(Jaffna)地區,當地大多數的家庭都有收藏自己的手稿,但記錄的內容不是經文,而是從家族族譜、個人星座、占星圖,到土地所有權契等,應有盡有。有的家族手稿還蘊含了大時代的訊息,像是:印度教習俗、神話禱文、賈夫納法條和有關法律文件,以及民間文學與詩歌,是當地家庭代代相傳、凝聚彼此認同感的重要文化資產,且每份手抄本通常只有一份。
最特別的是,隨著不同的職業別,記載的內容也會有所不同。這次完成數位化的貝葉手稿有一部分來自阿育吠陀醫師波納亞(Ponnaiah)先生。波納亞醫師告訴我們團隊,「我們家族擁有百年歷史的傳統藥草知識,什麼疾病要使用特定的藥材、藥草的屬性和秘密配方等,都是記錄在貝葉手稿上,這是屬於我們這個家族獨有的歷史」,「每每看著這些文字內容,捧著每一代祖先親自刻寫下的貝葉手稿,我感覺他們彷彿正在對我說話,那是種跨越時空的精神交流」。
記載相關醫學知識的斯里蘭卡貝葉手稿。圖/ Wikimedia Commons
戰後回鄉,搶救歷史
波納亞醫師表示他保存了大約 50 束的貝葉手稿,有的記錄印度藥草的療法,有的寫著骨折和治療方式的說明,還有的敘述了心臟和血液有關的疾病,這些手稿是他最珍貴的財產。
只可惜 1995 年的 10 月,劇烈的武裝衝突讓他來不及帶上這些手稿就匆匆逃離家園。半年後回來時,屋內已遍布著被轟炸過的大洞和子彈掃射的痕跡,書籍文件全部被撕碎和燒毀,僅留下在衣櫃角落裡倖存的 3 束手稿。
「軍隊不知道手稿的價值,他們不懂那字字句句都是一個家族歷經幾百年累積下來的心血結晶,」波納亞醫師嘆了口氣。當地的研究員預估,光賈夫納地區至少就有數十萬的貝葉手稿毀於內戰。
儘管許多家庭和波納亞醫師一樣失去了祖傳的貝葉手稿,但隨著近年的戰後重建,越來越多倖存的手稿被發現,居民逐漸意識到:原來生命的脆弱可以如同蜉蝣,但這些手稿文獻,卻紮紮實實地代表了存在的重量。他們共同發起了活動,決定要在有生之年保護這些屬於自己的歷史文化與存在證明。這次,他們許下了願望──不願成為一個失去歷史的人。
「神話是彼此共通、共享的語言」
戰後返回家園先檢查手稿的泰米爾人,不只有波納亞醫師一人,還有 85 歲的退休稻農希瓦薩米(Sivasaamy)。
希瓦薩米先生在 2009 年,內戰結束的最後一年,和他的家人逃到了斯里蘭卡北方的一個難民營,直到 2012 年才回到自己的家中。希瓦薩米先生估計自己至少損失了 150 份的家族貝葉手稿,儘管如此,他說,「趁我還沒有老到不能動以前,我要把我記得的一切重新寫下來。雖然沒辦法阻止戰爭發生,但是我還能盡全力挽回失去的一切」。希瓦薩米先生從 2012 年開始投入找回貝葉手稿的工作,致力保存和收集,也協助替換一些破損的手稿,將這些手稿洗淨整理並妥善收存。
2016 年起,希瓦薩米先生將當地印度教女神卡娜基.安曼(Kannaki Amman)的神話傳說與歷史故事重新謄寫在新的貝葉手稿上,同時也到處徵詢印度教神職人員的意見,以確保這些記錄無誤,預計完成後會捐贈給當地祀奉卡娜基.安曼的神廟。他說,希望世世代代的人都能知道自己宗教的故事,「因為即使是神話,也是一種屬於彼此共通、共享的語言。」
專家保護、居民傳承
與大英圖書館瀕危檔案計畫團隊合作的努拉罕基金會,除了透過專家學者來保護和傳承斯里蘭卡少數族群瀕危的手稿文獻外,也結合當地人自發性的力量,無形中支撐起保存檔案文化遺產的堅強結構。而「不願成為沒有歷史的人」的意志,促進了瀕危貝葉手稿的數位化──它們不只對當地家庭來說是無價的歷史傳承,更是這個世界多元文化不可取代的一部份。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博物館見聞 | 新聞分享】世界各地博物館和藝術工作人員都在匿名公布他們的薪水,並敦促博物館/藝術行業應做出改善Museum Workers Share Their Salaries and Urge Industry-Wide Reform

今年6月開始已經超過3000名全球博物館及美術館的專業人士開始將他們的薪水添加到google電子表單,詳細說明了他們職位的薪水,有些富有聲望的薪水可能比你想的還低。 Print screen by Author 這幾年由於各國財政緊縮,許多政府開始大刀闊斧的砍向文化藝術預算,為了維持營運,西方博物館界出現了倒閉或是裁員的情形,如:減少館內員工數、撤裁高階策展和研究人員,甚至是博物館無法負擔營運成本直接關閉,變相地導致了專業人才的流失。 此趨勢引起了各地博物館專業人員的不滿,今年6月初,由美國費城藝術博物館的助理策展人Michelle Millar Fisher發起了「Art / Museum Salary Transparency 2019」(2019年藝術/博物館薪資透明化表單) google表單 ,鼓勵相關博物館人士將自己職位的薪資公開(但匿名),也可以記錄下種族、育嬰假和性別等統計資訊,包含: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哈佛美術館、惠特尼美術館等知名館舍。 此表單一出後,立即獲得世界各地的博物館人員的迴響,來自加拿大、英國、澳洲和日本等國家也紛紛加入了表單填寫的行列(現在仍持續增加中)。這些數據資料提供了大眾對於世界上最負盛名的博物館/美術館,以及各地博物館的經濟體系有了關鍵的洞察,例如,布魯克林博物館的兩名女性助理策展人分別列出了她們的年薪為44,000美元和50,000美元;美國古根漢美術館的一位資深策展人則列出了其目前的年薪為100,000美元,但表示其起薪僅為20,000美元(未說明日期和職位);倫敦扎布羅多維克茨收藏館一名畫廊助理則表示其part-time薪資為8.5鎊一小時(約台幣340元)。 發起人Michelle Millar Fisher表示,很多時候博物館/藝術工作人員必須要仰賴兼職和從事其他工作來養活自己,因此,我們必須勇敢一點,把訊息添加到表單中,以提升博物館與藝術工作者的凝聚力,因為我們不這樣做,一切都會保持不變,團結是我們唯一可以產生重大改變的途徑。 於該google表單上的策展助理員薪資(局部) Sourced from Ivan De Luce/Business Insider 雖然該表單(2019年藝術/博物館薪資透明化表單)為匿名發布,目前無法確認和驗證所

【博物館見聞 |新聞分享】ICOM博物館新定義的挑戰 The Challenge of Creating A New Museum Definition (9/7更新)

Photo by Author, at National History Museum in London, 26 th  July 2019. 目前遵循的博物館定義 國際博物館協會( ICOM )從 2017 年就陸續向全球徵集與時俱進的「博物館新定義」提案和建議。目前使用的定義為 2007 年的版本: 英語原文 “A museum is a non-profit, permanent institution in the service of society and its development, open to the public, which acquires, conserves, researches, communicates and exhibits the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of humanity and its environment for the purposes of education, study and enjoyment.” (ICOM Statutes, 2007) 中譯版本 「博物館為一非營利、常設性機構,為了服務社會與促進社會發展,開放給大眾,而從事蒐集、維護、研究、溝通與展示人類的有形與無形文化遺產,以及其環境的場所。」(引用自陳國寧館長《博物館的定義:從 21 世紀博物館的社會現象反思》,2018) 最新推出的博物館定義 2019 年 7 月 22 日 ICOM 於巴黎執行委員會上釋出的新定義為: 英語原文 “Museums are democratizing, inclusive, and polyphonic spaces for critical dialogue about the pasts and the futures.” The new wording stresses the importance of championing human justice, equality, and the wellbeing of the planet. It also suggests that museums acknowledge and address the conflicts and ch

【博物館見聞|新聞分享】博物館與贊助(下):文化洗錢?還是善用金錢?

Photo by Author, at Tate Modern in London, 14th July 2019. 接續 前 篇 〈看博物館與贊助 ( 上 ) :大英博物館公開捍衛 BP 石油資助〉,英國其他博物館也面臨相同的問題。 事實上,大英博物館並不是唯一一個有遇到爭議企業贊助的館舍。 倫敦泰特美術館(Tate Modern)在結束與BP的贊助合作關係前,也曾有藝術家以行為藝術和快閃行動對此表達抗議。 V&A博物館館長Tristram Hunt在2019年7月時,公開為他們當時的贊助人Sackler家族提出辯護,肯定其藝文贊助的貢獻;儘管那時Sackler家族捲入了「美國史上最嚴重的毒品危機」——其旗下的旁支藥廠涉及製造高成癮性的鴉片類止痛藥OxyContin,患者在使用這類止痛藥後容易上癮——震撼了當時的美國社會。 此外,美國惠特尼美術館所舉辦的惠特尼雙年展(Whitney Biennial),2019年7月開展前也因藝術家們抗議董事會副主席(亦為該館贊助企業之一的老闆)Warren B.Kanders的爭議性身分,導致出現參展藝術家陸續退出雙年展的「開天窗」危機,使得Warren B.Kanders不得不迫於壓力於同一月份辭職。(註:Warren B.Kanders擁有軍事用品製造公司Safariland,該公司生產如防彈背心、防彈機器人、催淚瓦斯等,而其催淚瓦斯被大量運用於許多國家的抗議或鎮壓行動,如美墨邊境對付移民,亦曾在中東地區導致傷亡,其中包含兒童)   其他類似案例(英國): ·          殼牌( Shell )石油公司贊助倫敦國家美術館舉行的林布蘭展覽 ·          BP 贊助倫敦國家美術館肖像獎( Portrait Award ) ·          BP 航運公司和殼牌航運公司贊助英國國家海事博物館 ·          波音( Boeing )公司軍事部門(武器和軍用飛機製造商,包括轟炸機、戰鬥機和攻擊直升機),目前為英國帝國戰爭博物館阿富汗展覽贊助商 ·          拜耳( Bayer )製藥及化工公司(曾出產:海洛因、芥子毒氣、毒鼠強及巴拉松等毒藥和毒氣產品)為倫敦舊手術室博物館( The Old Operating M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