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博物館見聞|潮流趨勢】「讓知識超越恐懼與生命,證明我們存在過」──一座戰後重生的圖書館(摩蘇爾圖書館)

本篇刊登於《換日線》:https://crossing.cw.com.tw/article/13160
以及《關鍵評論網》: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2077
伊斯蘭國佔領摩蘇爾城
2014年激進組織伊斯蘭國(ISIS)攻入了摩蘇爾(Mosul)——伊拉克第二大城,曾是古文明亞述帝國的都城所在——真正的恐懼開始壟罩了這個城市。
摩蘇爾大學圖書館(Mosul University Library)的館長Mohammed Jasim在座談中回憶起當時,他說,「爆炸聲響起,黑色的濃煙從城市的遠方竄出.警報鳴笛響徹了整個城市,一開始我和同事們都以為和往常一樣,是一般的汽車炸彈攻擊或是小範圍的攻擊所引發的爆炸,只需要躲避個兩、三天再回來。沒想到,接下來是我人生最漫長的三年。」




摩蘇爾大學圖書館Mohammed_Jasim館長講演重建工作_郭怡汝攝
摩蘇爾大學圖書館Mohammed Jasim館長講演圖書館的重建工作,作者自攝

摩蘇爾大學成立於1967年,位於伊拉克北方,是該國僅次於巴格達大學的頂尖學術機構,也是中東最大的教育和研究中心之一。該大學擁有人文、醫學、電子工程等學院,同時擁有一座大型的中央圖書館和相關系所分館。摩蘇爾大學圖書館為當地最重要的圖書館,更是地方的知識中心和學術心臟,收藏超過100萬本的圖書文獻,從中世紀的手稿、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地圖、19世紀版本的《古蘭經》,到1921年伊拉克國家成立以後的政府出版品等重要檔案,眾多阿拉伯世界的珍貴文學資產都存放於此。此外,該館還與當地的4間區域博物館串連,作為知識共享和教育推廣的主要推手。
2014年的夏天,伊斯蘭國佔領摩蘇爾城,並以摩蘇爾大學作為主要據點,他們利用化學實驗室生產化學武器,醫學、牙科、護理和藥學系所作為聖戰士復原的治療場所。其餘建築和教室被作為武器試煉場所、彈藥儲藏庫和軍營,同時也是洗腦教育的宣揚場域,直到2017年初伊拉克政府軍與美國為首的聯軍反攻,才正式收復摩蘇爾,這是伊拉克近年最大的一次軍事行動,被稱為摩蘇爾之役。
如同木炭一般的摩蘇爾圖書館
不過,伊斯蘭國的撤退並沒有輕易地放過摩蘇爾大學和圖書館。
除了伊拉克聯軍空襲轟炸造成的損壞,撤離的伊斯蘭國將摩蘇爾大學的校園完全燒毀,幾乎摧毀了所有的空間和建築物,造成建築結構嚴重破壞,許多院系的教學大樓被夷為平地。同時,伊斯蘭國也將圖書館內所藏的珍貴手稿和書籍,特別是符合他們理念的文學檔案帶回敘利亞,再送到黑市變賣或作為私人資產,其餘書籍和報章雜誌則全數焚毀,無數承載著無價知識的文化遺產隨著火焰燒成了灰燼,付之一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嚴厲譴責這種破壞圖書館藏書的作為是「人類史上最具破壞性的行為之一」。
不過,呈現一片漆黑焦土的校園和如同木炭一般的圖書館,並沒有擊潰重回校園的五萬名學生及教職員們渴求知識與重建自己文化的決心。




Mosul_University_Library_1_provided_by_M
被伊斯蘭國燒毀的摩蘇爾大學圖書館內部,本照片經摩蘇爾大學圖書館Mohammed Jasim館長同意使用

伊拉克人共同搶救自己的文化遺產
摩蘇爾大學幾乎失去了所有的文獻書稿以及設備,脆弱焦黑的建築結構可能隨時會坍塌,教職員也擔心伊斯蘭國可能會在現場遺留炸彈,不敢貿然進行搶救工作。然而隨著環境條件越來越差,考量對可能倖存的文獻手稿造成近一步的傷害,摩蘇爾大學圖書館在當地居民自發性的支持下,開始了他們漫長的重建過程。
「雖然整座城市都是斷垣殘壁,很多人的家園都亟待恢復,不過許多民眾聽到我們要著手進行圖書館的搶救工作,學生、學生家長、教授、行政職員和附近的居民們都主動來向我們報名擔任重建工作的志工,自動自發地來幫忙復原的工作,即使我們告訴他們我們什麼都沒有辦法給他們,甚至是保證他們的安危,他們依然加入我們。」摩蘇爾大學圖書館的Mohammed Jasim館長感動地說。
歷經戰火的摩蘇爾大學和圖書館就在這樣的艱困環境下,師生們一邊授課學習,一邊參與學校重建;居民們也一邊恢復家園,一邊救援圖書館的檔案文獻。投入重建工作的所有人都明白,歷經了可怕和焦慮的恐怖統治後,能夠回歸平靜的生活就是無比的幸福。這個校園已經承載了太多的戰爭傷痛,對摩蘇爾的伊拉克人來說,恢復這座圖書館、這些文獻資產,比起自己來說更加重要。
「一位居民告訴我,過去伊斯蘭國佔領的時候,他每天只能祈求自己跟家人能活著過完這一天,他不敢想未來是什麼。但是這些圖書知識可以傳好幾代,可以超越恐懼和有限的生命,那是我們這一代人和過去祖先們存在的證據。」Mohammed Jasim館長說。歷經伊斯蘭國的黑暗時代,知識的重建成了大家凝聚起來的希望火種。
志工們開始進入圖書館建築內,搶救灰燼中沒有被燃燒殆盡的手稿、書籍和任何可以被保存的物件,大家分工合作,部分人搬運瓦礫碎石,部分人清理書籍檔案的灰燼和髒汙,部分人進行分類保存。伊斯蘭國的文化清洗和迫害,並沒有消滅這些伊拉克人對於自身文化的認同感,反而加強了他們維護和傳承失去文化的決心。




Mosul_University_Library_2_provided_by_M
被伊斯蘭國燒毀的摩蘇爾大學圖書館內部,本照片經摩蘇爾大學圖書館Mohammed Jasim館長同意使用

聯合國和各國協助重建摩蘇爾圖書館
摩蘇爾大學圖書館現已成立專門的團隊,向國際社會尋求援手與支持,現在聯合國和許多國家如英國、俄羅斯、美國等政府單位及相關大學機構,紛紛藉由國際圖書救援組織提供捐款、實質圖書和技術資源來協助摩蘇爾的復原工作。第一批圖書共3700本,透過國際圖書救援組織送到了摩蘇爾大學,受到了師生們的熱烈歡迎。
不過,重建之路依然漫長,過去一些還沒有數位化的珍貴手稿和圖書,在這次的破壞中永遠滅失,加上伊拉克動亂的政局,使得伊拉克的國際運輸和保險比起其他國家的費用高上許多,高昂的成本消耗了大多數捐贈的款項。此外,許多當地重建團隊的人員們背負著戰爭變故與家人過世的心理創傷,得兼顧人員的心理健康能否負荷重建工作。最後是目前嚴重欠缺電腦及桌椅的情形,使得重建同時無法進行電子化作業,紙本加重了工作負擔,也讓摩蘇爾圖書館在科技日新月異的情形下,必須面對未來要與世界學術接軌和培訓檔管人才的重重困難。
在戰火灰燼中看見希望與生機
儘管如此,Mohammed Jasim館長說,我們初步嘗試進入圖書館現場的時候,志工們用手機當手電筒,在光線昏暗的瓦礫堆後面發現了幾本幾乎完好無缺的書,它們上面覆蓋著一層厚厚的煙灰,「你知道嗎,當你看到有書本沒有被竄改,而且狀況良好的時候,那是一種難以形容的感覺,現場所有的人都開心地歡呼了起來」,「這是一個人在戰爭之後,可以看到最美麗的風景。」
伊拉克摩蘇爾大學圖書館在重建的過程中,同時也舉辦了一些活動,以連結在場所有人的心,也希望能夠為飽受驚嚇的人們帶來一些精神上的慰藉,大家在休息時間演奏著音樂,唱著輕快的歌曲,「好好生活」的力量在他們的心中成長。即便重建的過程是如此的漫長與艱辛,許多人的心裡都蒙上了一層揮之不去的恐懼陰影,但這些倖存下來的書,使得摩蘇爾人更加堅韌,也成為了整個伊拉克、摩蘇爾城團結起來無畏巨大破壞的象徵。

由於近期美國、伊拉克與伊朗不穩定的政局,政府的重建工作進度延宕,不過摩蘇爾大學的團隊和志工們仍孜孜不倦地打理著新的臨時書庫。摩蘇爾大學圖書館漆黑的建築結構目前依舊佇立在原地,光線透過被飛彈打穿的大洞照進了內部,厚厚的塵土覆蓋在地面上,在戰火的灰燼中,知識帶來了希望,也為文化重新帶來了蓬勃的生機。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博物館見聞 | 新聞分享】世界各地博物館和藝術工作人員都在匿名公布他們的薪水,並敦促博物館/藝術行業應做出改善Museum Workers Share Their Salaries and Urge Industry-Wide Reform

今年6月開始已經超過3000名全球博物館及美術館的專業人士開始將他們的薪水添加到google電子表單,詳細說明了他們職位的薪水,有些富有聲望的薪水可能比你想的還低。 Print screen by Author 這幾年由於各國財政緊縮,許多政府開始大刀闊斧的砍向文化藝術預算,為了維持營運,西方博物館界出現了倒閉或是裁員的情形,如:減少館內員工數、撤裁高階策展和研究人員,甚至是博物館無法負擔營運成本直接關閉,變相地導致了專業人才的流失。 此趨勢引起了各地博物館專業人員的不滿,今年6月初,由美國費城藝術博物館的助理策展人Michelle Millar Fisher發起了「Art / Museum Salary Transparency 2019」(2019年藝術/博物館薪資透明化表單) google表單 ,鼓勵相關博物館人士將自己職位的薪資公開(但匿名),也可以記錄下種族、育嬰假和性別等統計資訊,包含: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哈佛美術館、惠特尼美術館等知名館舍。 此表單一出後,立即獲得世界各地的博物館人員的迴響,來自加拿大、英國、澳洲和日本等國家也紛紛加入了表單填寫的行列(現在仍持續增加中)。這些數據資料提供了大眾對於世界上最負盛名的博物館/美術館,以及各地博物館的經濟體系有了關鍵的洞察,例如,布魯克林博物館的兩名女性助理策展人分別列出了她們的年薪為44,000美元和50,000美元;美國古根漢美術館的一位資深策展人則列出了其目前的年薪為100,000美元,但表示其起薪僅為20,000美元(未說明日期和職位);倫敦扎布羅多維克茨收藏館一名畫廊助理則表示其part-time薪資為8.5鎊一小時(約台幣340元)。 發起人Michelle Millar Fisher表示,很多時候博物館/藝術工作人員必須要仰賴兼職和從事其他工作來養活自己,因此,我們必須勇敢一點,把訊息添加到表單中,以提升博物館與藝術工作者的凝聚力,因為我們不這樣做,一切都會保持不變,團結是我們唯一可以產生重大改變的途徑。 於該google表單上的策展助理員薪資(局部) Sourced from Ivan De Luce/Business Insider 雖然該表單(2019年藝術/博物館薪資透明化表單)為匿名發布,目前無法確認和驗證所

【博物館見聞 |新聞分享】ICOM博物館新定義的挑戰 The Challenge of Creating A New Museum Definition (9/7更新)

Photo by Author, at National History Museum in London, 26 th  July 2019. 目前遵循的博物館定義 國際博物館協會( ICOM )從 2017 年就陸續向全球徵集與時俱進的「博物館新定義」提案和建議。目前使用的定義為 2007 年的版本: 英語原文 “A museum is a non-profit, permanent institution in the service of society and its development, open to the public, which acquires, conserves, researches, communicates and exhibits the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of humanity and its environment for the purposes of education, study and enjoyment.” (ICOM Statutes, 2007) 中譯版本 「博物館為一非營利、常設性機構,為了服務社會與促進社會發展,開放給大眾,而從事蒐集、維護、研究、溝通與展示人類的有形與無形文化遺產,以及其環境的場所。」(引用自陳國寧館長《博物館的定義:從 21 世紀博物館的社會現象反思》,2018) 最新推出的博物館定義 2019 年 7 月 22 日 ICOM 於巴黎執行委員會上釋出的新定義為: 英語原文 “Museums are democratizing, inclusive, and polyphonic spaces for critical dialogue about the pasts and the futures.” The new wording stresses the importance of championing human justice, equality, and the wellbeing of the planet. It also suggests that museums acknowledge and address the conflicts and ch

【博物館見聞|新聞分享】博物館與贊助(下):文化洗錢?還是善用金錢?

Photo by Author, at Tate Modern in London, 14th July 2019. 接續 前 篇 〈看博物館與贊助 ( 上 ) :大英博物館公開捍衛 BP 石油資助〉,英國其他博物館也面臨相同的問題。 事實上,大英博物館並不是唯一一個有遇到爭議企業贊助的館舍。 倫敦泰特美術館(Tate Modern)在結束與BP的贊助合作關係前,也曾有藝術家以行為藝術和快閃行動對此表達抗議。 V&A博物館館長Tristram Hunt在2019年7月時,公開為他們當時的贊助人Sackler家族提出辯護,肯定其藝文贊助的貢獻;儘管那時Sackler家族捲入了「美國史上最嚴重的毒品危機」——其旗下的旁支藥廠涉及製造高成癮性的鴉片類止痛藥OxyContin,患者在使用這類止痛藥後容易上癮——震撼了當時的美國社會。 此外,美國惠特尼美術館所舉辦的惠特尼雙年展(Whitney Biennial),2019年7月開展前也因藝術家們抗議董事會副主席(亦為該館贊助企業之一的老闆)Warren B.Kanders的爭議性身分,導致出現參展藝術家陸續退出雙年展的「開天窗」危機,使得Warren B.Kanders不得不迫於壓力於同一月份辭職。(註:Warren B.Kanders擁有軍事用品製造公司Safariland,該公司生產如防彈背心、防彈機器人、催淚瓦斯等,而其催淚瓦斯被大量運用於許多國家的抗議或鎮壓行動,如美墨邊境對付移民,亦曾在中東地區導致傷亡,其中包含兒童)   其他類似案例(英國): ·          殼牌( Shell )石油公司贊助倫敦國家美術館舉行的林布蘭展覽 ·          BP 贊助倫敦國家美術館肖像獎( Portrait Award ) ·          BP 航運公司和殼牌航運公司贊助英國國家海事博物館 ·          波音( Boeing )公司軍事部門(武器和軍用飛機製造商,包括轟炸機、戰鬥機和攻擊直升機),目前為英國帝國戰爭博物館阿富汗展覽贊助商 ·          拜耳( Bayer )製藥及化工公司(曾出產:海洛因、芥子毒氣、毒鼠強及巴拉松等毒藥和毒氣產品)為倫敦舊手術室博物館( The Old Operating M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