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登於《換日線》https://crossing.cw.com.tw/article/13224
隨著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在全球持續升溫,包含美國在內,世界各地藝文館舍如博物館、美術館都宣布暫停開放或無限期關閉,以防止公共場所成為新冠病毒的培養皿並杜絕群聚感染。
新冠疫情為博物館帶來財務嚴冬
近期美國博物館界罕見地大動作向政府喊話,像是紐約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的館長兼執行長丹尼爾.懷斯(Daniel H. Weiss)日前就在公開信中大聲疾呼,表示博物館短期內至少將缺口近 1 億美元的資金。美國博物館聯盟(AAM)也呼籲當局政府,希望尋求 40 億美元的紓困經費來協助非營利的博物館群生存,否則,連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都承受不了這巨大的財務打擊,其他小館就更不用說。這些消息都突顯本次疫情為博物館界帶來了嚴峻的財務危機。
美國博物館的財源主要來自三個方面:營業收入、捐贈贊助和補助經費,前兩者涵蓋門票、商店、餐飲、會員費及贊助等,與遊客息息相關,疫情導致的閉館使得眾多館舍頓時失去了人潮,也失去了收入。
面對空前的經濟打擊,許多博物館已開始進行裁員、放無薪假和工資調降的措施,像是紐約古根漢美術館(The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就宣布不再為兼職和派遣的勞工支付 3 月底以後的薪水,這些員工包含了櫃檯服務員、保全、藏品管理和教育推廣人員。洛杉磯當代藝術美術館(MOCA)更是資遣了所有兼職員工共 97 名,將近職員總人數的一半;然而,上述館舍僅是本次疫情衝擊下的冰山一角。
洛杉磯當代藝術美術館(MOCA)。圖/作者 攝影
美國博物館的收入情形
根據美國博物館聯盟於 2016 年公布的國家報告指出,每年遊客對博物館(含美術館)的造訪次數超過 8.5 億次,對美國經濟總額貢獻超過 500 億美元的 GDP,其中還有約 342 億美元是來自供應鍊和消費者的支出活動,顯示博物館的開館營運對於經濟來說至關重要。不少館舍單就門票、餐廳、活動與場地租金的收益,就佔了總收入的 30%,有的甚至更多。
你可能會疑問,如果這些博物館都明白,自身財政大多仰賴開館收入與遊客消費,難道他們的財政部門沒有規劃分散風險,或是準備預備基金來因應可能的突發狀況嗎?
當然有。美國博物館除了營業收入外,其他主要的財源分別是贊助捐贈和補助經費,前者來自企業贊助和會員的小額捐贈,後者則是向政府或有關單位申請預算和補助計畫。有的館舍還額外設立基金,透過利息和投資所得的營收來增加收入。此外,許多博物館也有預備部分可活用的營運資金,更會在上下年度舉辦募捐活動,像是春季最著名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慈善晚會(Met Gala)與秋季的慈善募資拍賣。
假設美國博物館都有做到「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那又是什麼導致它們在新冠肺炎疫情下面臨如此艱鉅和急迫的財務困境呢?
尚未和緩的疫情將可能打破博物館所有籃中的雞蛋
首先,缺少遊客使得博物館的營業收入可以說幾乎等於零;再者,禁足、封城、在家抗疫與避免群聚感染的政策,使得民眾非民生的消費力下降,旅遊業、航空業和大眾運輸業等產業損失慘重,連帶重創了全球經濟,低迷和不樂觀的市場未來導致了企業贊助和民眾善款捐助的比例大幅減少。
即便美國政府於上個月 30 日提出 2 兆美元的紓困資金,期以幫助美國撐過接下來的 8 到 12 週;然而,這個數字中提供給博物館所的補助經費,卻不到原先美國博物館聯盟要求的 5%,令許多館舍大失所望。博物館聯盟表示,全美博物館現在每天至少損失 3300 萬美元(含人員薪資與藏品維護等),若沒有足夠的財務援助,恐怕會使小型和農村社區型的博物館永久倒閉。
此外,本次疫情的爆發點適逢春季,迫使許多館舍上半年的慈善募款活動不得不延期,春季活動變成了秋季,對於那些沒有設置基金和額外財源的館舍來說,上半年的收入可說是僅能依靠網路營銷和現有的營運資金。只是,依據獨立研究機構 SMU DataArts 一項 2016 年的調查指出,美國藝術博物館營運資金的中位數僅有 1.5 個月,這代表了博物館本身就較難承受中長期的財務短缺,何況是在尚未看到和緩跡象的新冠疫情下,至少需要閉館 2 到 3 個月。
儘管有人提出質疑,為何有些博物館挺過了 2008 年的金融海嘯,卻撐不過現在?當時也是經濟大衰退,裁員減薪、企業慈善捐款下降、展演活動減少與縮小規模等,在降低成本的情形下,不也是度過了過去的黑暗時期嗎?
儘管有人提出質疑,為何有些博物館挺過了 2008 年的金融海嘯,卻撐不過現在?當時也是經濟大衰退,裁員減薪、企業慈善捐款下降、展演活動減少與縮小規模等,在降低成本的情形下,不也是度過了過去的黑暗時期嗎?
筆者認為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當時的博物館還能透過出租空間、舉辦活動,同時朝向平民化發展,來吸引大眾走進館內看展、消費作為開源。如今新冠疫情下,「人流進不來,現金也進不來」,博物館無法單靠節流應付每日必須的龐大開銷。
新冠疫情為博物館帶來財務嚴冬。圖/Unsplash
照亮社會黑暗的不只是醫學、科技,藝文也能帶來心靈救贖
長期以來,許多人一直認為博物館與美術館並非民生必需品,只是被遺忘的物品享受最後生命的地方;或是「有錢、有閒」的上流社會人士才拜會的場所。
不過,博物館與美術館的藝術文化能夠幫助人們穩定情緒和心理,加拿大醫生從 2018 年開始也開出「藝術處方箋」讓病患者藉著觀看藝術品來作為「治療」手段之一。同時,也是在家對抗病毒的溫柔武器,特別在面對看不見的敵人與充滿對死亡恐懼的社會氛圍中,我們更需要藝術文化來堅定我們的心智,陪伴我們共同度過未知的難關。
義大利人居家隔離時在陽台上唱起歌劇為彼此打氣;美國民眾在家防疫時響應博物館發起扮演藝術品的活動,Google 虛擬實境博物館的參觀使用者也於近期大幅增加。
義大利人居家隔離時在陽台上唱起歌劇為彼此打氣;美國民眾在家防疫時響應博物館發起扮演藝術品的活動,Google 虛擬實境博物館的參觀使用者也於近期大幅增加。
藝文為居家隔離的煩悶時刻帶來了一絲歡樂和生氣,也為沉寂的社會注入活力,這代表了藝術文化強大的凝聚力,與對於現在人們的重要性。它不但提供了安慰、啟發和希望,也維持了大眾彼此間的聯繫,緩和了社交距離的冷漠。因此,筆者認為現在我們更需要支持博物館與美術館的存在,並且幫助它們度過這次的疫情。
一個人的死亡不僅僅是因為病毒,也包含了無法維繫「人之所以為人」的文化價值與理智泉源。自我隔離和醫學科技能夠拯救我們的生命,同時,我們也能從藝文帶來的歡笑、情緒宣洩和樂觀心境中獲得救贖。筆者相信,文物、畫作、歌曲與歷史故事也能作為照亮這個黑暗時刻的曙光。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