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登於《關鍵評論網》: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549
「快速回應收藏(Rapid Response Collecting)」是2014年由英國V&A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開始的一種新型博物館實踐,係指博物館收藏了具有新聞價值和與當代社會一些重要時刻、運動、事件有關的物品,觸及經濟、政治、社會變遷、全球化、科技和法律等不同領域,直接記錄了社會即時的見解和思潮,可以說是一種對時代的即時反應。
近年來,許多博物館都陸續成立自己的「快速回應收藏」,用以記錄當今社會所發生的重大事件。
現在,全球正遭逢史無前例的「COVID-19」(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疾病,以下簡稱武漢肺炎)襲擊,雖然各地的博物館大多呈現閉館的狀態;不過,不少博物館與策展人都紛紛啟動「快速回應收藏」團隊來蒐集有關這次武漢肺炎大流行的第一手資料及物品,希望透過田野調查等一系列的工作來記錄自己國家目前經歷的歷史性時刻,並作為珍貴的現代史料。
北歐
芬蘭國家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Finland)的工作人員就在上個月19日前往一所赫爾辛基的養老院,拍下養老院居民一同在陽台上唱歌,為彼此加油打氣的畫面。另外,他們也拍下民眾爭先恐後搶購物資與在家上學的樣子,試圖捕捉這次疫情下的每一個真實面,目前也持續在收集與疫情有關的攝影圖像,包含與同仁相隔兩公尺的社交距離照等。
丹麥北部的西希默蘭市博物館(Vesthimmerlands Museum)其策展人Maria Hagstrup也和同事在政府宣布居家隔離後,獲得合法許可外出拍攝關閉的商店和空無一人的大街,並且向居民徵求有關隔離期間的生活紀錄和與疫情有關物品,獲得了廣大的響應。
民眾大多透過Email發送他們的故事,像是:一名牙醫拍下自己在疫情期間執業並全副武裝的照片、剛上學就停課的男孩分享媽媽在家當他老師的心得,還有一名小型企業的老闆寫了一首有關疫情的詩。該博物館也考量將一些確認沒有武漢肺炎病毒的物品納入博物館典藏,像是:口罩或使用過的醫療器具等。
西歐
「快速回應收藏」的鼻祖—倫敦V&A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同樣地,近期策展團隊也正思考該如何收集與疫情有關的物品,例如:建築設計師Ivo Tedbury和Freddie Hong所設計的拉(開)門裝置—用手臂勾住該裝置來開門,避免手掌直接碰觸到門把。V&A博物館希望透過3D列印複製該裝置,並納入本次疫情的「快速回應收藏」。
同樣位於英國的黑斯廷斯博物館(Hastings Museum)也於本月6日發出志工招募公告,徵求志工參與博物館寫日記的活動,協助記錄武漢肺炎疫情期間居民的生活和有關新聞,如:疫情如何影響人們的工作、喜好、人際關係、情緒和生活觀等。
西班牙的比利亞霍約薩博物館(Vilamuseu)亦於閉館期間向民眾募集疫情有關的經驗和想法,並引用西班牙詩人Antonio Machado的詩句:「你的聲音將成為歷史紀錄,所有發生的一切都會留下」,希望民眾能踴躍提供個人故事。
北美
加拿大人權博物館(Canadian Museum for Human Rights)在其網站上發出一則簡短的影片來鼓勵民眾分享疫情期間的個人經歷,並透過詢問特定問題來蒐集大家的答覆,像是「在武漢肺炎期間,什麼樣的善舉會讓你感到精神振奮」,作為第一手資料收集的來源。
美國橙縣歷史中心(Orange County Regional History Center)也積極收集武漢肺炎疫情有關的圖文資料,包括:商店內空蕩蕩的貨架照片、各個活動取消的電子郵件內容,以及討論疫情的社交媒體截圖等。
以上僅分享了部分的博物館所,還有臺灣、瑞士、澳洲和斯洛維尼亞等博物館也都正在進行武漢肺炎的「快速回應收藏」。
結論
從這裡可以看到的是,博物館群嘗試打破「博物館只是一個充滿文物陳列箱的場所」的刻板印象,積極證明博物館有能力可以即時且深刻地記錄當今瞬息萬變的社會。針對武漢肺炎疫情的「快速回應收藏」表達了博物館對於社會議題和全球危機時刻的關注與反應,說明在疫情期間和對外關閉的情形下,博物館如何維持公眾參與,同時讓典藏內容與社會脈絡連結,並將社群和公眾放置於它們的第一位。
現在,博物館選擇貼近日常生活,走進公眾視野,將民眾由被動的觀看者轉為主動的敘事者,因為歷史隨時都在我們的眼前發生,而每個人都是歷史的創作者。正如美國博物館聯盟策展人委員會的主席W. James Burns所說,「歷史不是50年前發生的事才叫作歷史,歷史也可以是昨天」。
疫情會過去,歷史將留下,博物館所做的保存工作必須與時俱進,用不同的方式去思考和記錄世界。而「快速回應收藏」除了得以保存當今社會的重大時刻外,也能作為日後研究與改革的推進者,更能成為我們集體記憶具體存在的證明。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