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博物館見聞|潮流趨勢】閉館後的博物館在幹嘛?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動物學家和「噬肉甲蟲」依然辛勤地工作

【閉館後的博物館在幹嘛?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動物學家和「噬肉甲蟲」依然辛勤地工作】
#一窺自然歷史博物館不為人知的幕後工作
很多人問小編說,歐美博物館閉館了,是不是就代表館員沒事了,只要每天上上社群網站或開直播跟大家聊天就好

修但幾勒!!!
如果你真的這樣想,那就代表你把博物館的工作想得太簡單了!
本篇要帶大家來看一個有點不舒服,但非常專業和特殊的博物館工作,那就是「製作動物骨骼標本」,特別是過程中使用了「白腹皮蠹」,又稱噬肉甲蟲的一種昆蟲。
小編認識的外國朋友就有提過他們家的博物館很喜歡用這種環保的方式來處理動物標本,雖然大部分的人可能覺得要跟昆蟲一起工作,實在是有點難受兼可怖XD

➤能夠幫忙處理動物標本的噬肉甲蟲—「白腹皮蠹」
閉館期間,許多自然歷史博物館也沒有閒著,因為他們通常都有滿滿的製作標本工作要進行,尤其是動物骨骼標本。
各種動物標本的製作方法有所不同,不過一般來說,製作動物骨骼標本時,動物的屍體需要先請動物學家或是動物標本剝製師等專業人員進行解剖,剝除毛皮和內臟器官的部分後,再去除大塊的肉和結締組織。但是碰到小型動物(例如:哺乳類、鳥、魚等)或是骨架較複雜(例如:蛇)時,由於牠們的骨骼很小、複雜和脆弱,因此,如果要單靠使用手術刀清除所有的肉屑,那將會是非常困難、也很費時費力的工作。
這時候,就會出動大量的的噬肉甲蟲—學名「白腹皮蠹」(Dermestes maculatus)—來幫忙擔任清潔人員。這種小蟲只吃死亡動物的肉(不會吃人請大家放心),能夠保留動物骨骼的完整性,且能完美解決工作人員無法一一仔細清潔骨骼上的肉屑問題,被視為是自然歷史博物館內的好幫手。
➤博物館從什麼時候開始使用這種方法?
使用甲蟲其實是個古老的方法,大約自1920年代開始,不少自然歷史博物館就一直使用這種甲蟲來協助清潔動物標本,例如:倫敦自然史博物館、芝加哥菲爾德博物館、密西根大學動物學博物館和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等。
通常會將已去除大塊肉、結締組織和內臟的動物骨骼放在裝有大量噬肉甲蟲的金屬盒或是堅固的容器內,墊上濕紙巾(蟲還是需要水),並維持通風和恆溫,甲蟲們就會開始工作。
有的博物館平均兩三天看一次,也有的是一週看一次確認狀況,當所有的肉都差不多被甲蟲吃完時,就可以將骨骼取出。為了防止有遺漏的小隻甲蟲在骨骼上面,造成牠們脫逃成為博物館其他藏品的災難,拿出來的動物骨骼也需要再進行薰蒸法,或是其他的殺蟲方式,來確保不會為博物館帶來另類蟲害,才會再接續後面的專業步驟,以完成標本的製作。

➤一定要用甲蟲嗎?很噁心捏~
有人可能會問,為什麼要用這些甲蟲,難道沒有其他的方法嗎?
當然有其他的方法,像是:浸製標本—泡在水中透過細菌數個月後讓肉剝落,但是濕度和細菌決定骨頭的品質,而且動物牙齒可能會脫落、部分骨頭也可能會裂開,有得標本還會發臭,因此也需要視博物館的需求決定是否使用這個方式;此外,也能使用刺激性的化學藥劑,像是:過氧化氫、四氯化碳等,不過,由於化學藥劑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因此也有可能會傷害到標本的骨骼,此外對於處理人員的健康來說也有疑慮。
所以,不會吃人、平均每週可吃下4公斤生肉、繁殖速度快,又不會破壞到動物骨骼,還可以大概幾天巡視一次就好的甲蟲便成為了博物館環保又方便的首選。
製作動物標本和使用噬肉甲蟲(白腹皮蠹)是項極富專業的工作,也有許多需要注意的事項,但因為篇幅關係僅在這裡簡單的介紹。
重點是在閉館期間,不同類型的博物館仍有屬於他們自己的專業工作需要繼續進行,這些都是博物館幕後不為人知,卻又十分重要的一環。希望本篇不會讓大家下次看到動物骨骼標本時,有密集恐懼症的心理陰影,也希望這篇的介紹可以讓大家對博物館的不同面向有新的認識😄

參考資料:
《Chicago Suntimes》https://reurl.cc/L35pGL
《Carnegie Museums of Pittsburgh》https://reurl.cc/b53kpo
《University of Michigan Museum of Zoology》https://reurl.cc/O15pWy
《Mental Floss》https://reurl.cc/R4LjMx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博物館見聞 | 新聞分享】世界各地博物館和藝術工作人員都在匿名公布他們的薪水,並敦促博物館/藝術行業應做出改善Museum Workers Share Their Salaries and Urge Industry-Wide Reform

今年6月開始已經超過3000名全球博物館及美術館的專業人士開始將他們的薪水添加到google電子表單,詳細說明了他們職位的薪水,有些富有聲望的薪水可能比你想的還低。 Print screen by Author 這幾年由於各國財政緊縮,許多政府開始大刀闊斧的砍向文化藝術預算,為了維持營運,西方博物館界出現了倒閉或是裁員的情形,如:減少館內員工數、撤裁高階策展和研究人員,甚至是博物館無法負擔營運成本直接關閉,變相地導致了專業人才的流失。 此趨勢引起了各地博物館專業人員的不滿,今年6月初,由美國費城藝術博物館的助理策展人Michelle Millar Fisher發起了「Art / Museum Salary Transparency 2019」(2019年藝術/博物館薪資透明化表單) google表單 ,鼓勵相關博物館人士將自己職位的薪資公開(但匿名),也可以記錄下種族、育嬰假和性別等統計資訊,包含: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哈佛美術館、惠特尼美術館等知名館舍。 此表單一出後,立即獲得世界各地的博物館人員的迴響,來自加拿大、英國、澳洲和日本等國家也紛紛加入了表單填寫的行列(現在仍持續增加中)。這些數據資料提供了大眾對於世界上最負盛名的博物館/美術館,以及各地博物館的經濟體系有了關鍵的洞察,例如,布魯克林博物館的兩名女性助理策展人分別列出了她們的年薪為44,000美元和50,000美元;美國古根漢美術館的一位資深策展人則列出了其目前的年薪為100,000美元,但表示其起薪僅為20,000美元(未說明日期和職位);倫敦扎布羅多維克茨收藏館一名畫廊助理則表示其part-time薪資為8.5鎊一小時(約台幣340元)。 發起人Michelle Millar Fisher表示,很多時候博物館/藝術工作人員必須要仰賴兼職和從事其他工作來養活自己,因此,我們必須勇敢一點,把訊息添加到表單中,以提升博物館與藝術工作者的凝聚力,因為我們不這樣做,一切都會保持不變,團結是我們唯一可以產生重大改變的途徑。 於該google表單上的策展助理員薪資(局部) Sourced from Ivan De Luce/Business Insider 雖然該表單(2019年藝術/博物館薪資透明化表單)為匿名發布,目前無法確認和驗證所

【博物館見聞 |新聞分享】ICOM博物館新定義的挑戰 The Challenge of Creating A New Museum Definition (9/7更新)

Photo by Author, at National History Museum in London, 26 th  July 2019. 目前遵循的博物館定義 國際博物館協會( ICOM )從 2017 年就陸續向全球徵集與時俱進的「博物館新定義」提案和建議。目前使用的定義為 2007 年的版本: 英語原文 “A museum is a non-profit, permanent institution in the service of society and its development, open to the public, which acquires, conserves, researches, communicates and exhibits the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of humanity and its environment for the purposes of education, study and enjoyment.” (ICOM Statutes, 2007) 中譯版本 「博物館為一非營利、常設性機構,為了服務社會與促進社會發展,開放給大眾,而從事蒐集、維護、研究、溝通與展示人類的有形與無形文化遺產,以及其環境的場所。」(引用自陳國寧館長《博物館的定義:從 21 世紀博物館的社會現象反思》,2018) 最新推出的博物館定義 2019 年 7 月 22 日 ICOM 於巴黎執行委員會上釋出的新定義為: 英語原文 “Museums are democratizing, inclusive, and polyphonic spaces for critical dialogue about the pasts and the futures.” The new wording stresses the importance of championing human justice, equality, and the wellbeing of the planet. It also suggests that museums acknowledge and address the conflicts and ch

【博物館見聞|新聞分享】博物館與贊助(下):文化洗錢?還是善用金錢?

Photo by Author, at Tate Modern in London, 14th July 2019. 接續 前 篇 〈看博物館與贊助 ( 上 ) :大英博物館公開捍衛 BP 石油資助〉,英國其他博物館也面臨相同的問題。 事實上,大英博物館並不是唯一一個有遇到爭議企業贊助的館舍。 倫敦泰特美術館(Tate Modern)在結束與BP的贊助合作關係前,也曾有藝術家以行為藝術和快閃行動對此表達抗議。 V&A博物館館長Tristram Hunt在2019年7月時,公開為他們當時的贊助人Sackler家族提出辯護,肯定其藝文贊助的貢獻;儘管那時Sackler家族捲入了「美國史上最嚴重的毒品危機」——其旗下的旁支藥廠涉及製造高成癮性的鴉片類止痛藥OxyContin,患者在使用這類止痛藥後容易上癮——震撼了當時的美國社會。 此外,美國惠特尼美術館所舉辦的惠特尼雙年展(Whitney Biennial),2019年7月開展前也因藝術家們抗議董事會副主席(亦為該館贊助企業之一的老闆)Warren B.Kanders的爭議性身分,導致出現參展藝術家陸續退出雙年展的「開天窗」危機,使得Warren B.Kanders不得不迫於壓力於同一月份辭職。(註:Warren B.Kanders擁有軍事用品製造公司Safariland,該公司生產如防彈背心、防彈機器人、催淚瓦斯等,而其催淚瓦斯被大量運用於許多國家的抗議或鎮壓行動,如美墨邊境對付移民,亦曾在中東地區導致傷亡,其中包含兒童)   其他類似案例(英國): ·          殼牌( Shell )石油公司贊助倫敦國家美術館舉行的林布蘭展覽 ·          BP 贊助倫敦國家美術館肖像獎( Portrait Award ) ·          BP 航運公司和殼牌航運公司贊助英國國家海事博物館 ·          波音( Boeing )公司軍事部門(武器和軍用飛機製造商,包括轟炸機、戰鬥機和攻擊直升機),目前為英國帝國戰爭博物館阿富汗展覽贊助商 ·          拜耳( Bayer )製藥及化工公司(曾出產:海洛因、芥子毒氣、毒鼠強及巴拉松等毒藥和毒氣產品)為倫敦舊手術室博物館( The Old Operating Mu